與光同行的她們

地處高原的云南昭通大山包,隨著冷空氣的入侵,最低溫已經降到5度。

這里景色宜人,海拔高達3140米,年日照時長達到2200—2300小時——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的居民們幾乎每天都要與紫外線“打交道”,經受來自太陽的考驗。

因長期暴曬,白皙的皮膚逐漸黝黑,上小學的孩子臉上就已形成高原紅,年紀稍長后,發紅、起皮屑、色斑都成常態。而談及皮膚防護,在近日大山包的一場義診活動中,大多數的居民表示只知道“臉會發癢,還會脫皮”卻不知道“生活中還要防曬”。

“防曬霜想起來才涂,忙起來就不記得了?!?/p>

“戴個帽子就好了,平常就買一兩塊錢的(護膚)涂涂?!?/p>

這不是她們不在意容貌保養,而是大山包的太陽并沒有給她們喘息的機會。

在當地就有這么一批女性,正日復一日,不懼高原烈日,冒著光損傷的危險,用力所能及的辛勤勞動,為自己、為家庭、更為野生動物保護和生態文明家園建設筑起保障。她們是愛的守護人,亦是光的同行者。

“大家都這樣的”,“習慣了”,“沒事”,她們這樣說。

與鶴赤誠相見

身為全國現有兩個“黑頸鶴之鄉”之一的昭通大山包濕地,其聞名往往在于每年入冬時。上千只黑頸鶴飛抵此地棲息越冬,給予了大山包與眾不同的靈氣與神秘。

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轉瞬即逝,對于本就十分脆弱的高原濕地生態同樣如此。

30年前,大山包濕地曾因生態失衡而陷入岌岌可危之中。由于當地海拔高,氣溫低,農作物產出低,長期以來,當地群眾普遍存在過度放牧等生產行為,人鶴爭地矛盾愈發突出。甚至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曾在1998年結合當地生態現狀預言“再過10年,黑頸鶴將會在中國消失”。

如今,預言后的第二十四年,大山包黑頸鶴的數量不減反增,甚至達到1900只以上。

是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預言落空了嗎?不是,而是當地有那么一群人——鶴管員,他們選擇用一生守護這群“高原精靈”。

他們是距離黑頸鶴最近的人,更是黑頸鶴最愿意信賴的人。

38歲的陳光惠就是其中一員,18年前,陳光惠從婆婆手中接過守護黑頸鶴的接力棒,從事起鶴管員的工作。

“我就是喜歡黑頸鶴?!眴柤盀槭裁催x擇這份工作,陳光惠這么說。在當地,黑頸鶴從前也叫雁鵝,被視作一種神鳥,“老年人會說,不可以打它,打了它天上會下冰棒,后來我知道它們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就更喜歡了”。

初冬的清晨,大山包淡青色的天空還鑲著幾顆稀落的殘星,陳光惠就已早早起床開始洗漱。六點剛過,伴隨一聲聲清脆的鶴鳴,陳光惠一天的護鶴工作正式開始。

作為保護區的一名護鶴員,陳光惠每天需要完成的第一項工作是統計黑頸鶴的數量。這聽上去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重復數或者漏數, “數鶴就是一邊數得一邊記,不然會忘記,忘記了就需要再數”,陳光惠說。 

中午十一點,一天中陽光最好的時候,陳光惠也迎來了最忙碌的時刻。背上背著重達40公斤的玉米和麥子,左手拿著喇叭,右手拿著口哨朝湖岸走去。

“吁”,靠近湖邊時,陳光惠的口哨里傳出了長長短短的聲響。不過多久,三五成群的黑頸鶴便循著哨聲從山澗和草坡飛回。

工作中的陳光惠

經過長時間的相處,陳光惠和黑頸鶴之間早已形成了這樣奇妙的默契。陳光惠抓起一把金黃的玉米粒,手臂一揚,在空中劃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線。鶴群歡騰地撲騰起來,啄起谷粒,開始享用它們的美餐。

喂食的時候,成群結隊的黑頸鶴總會引得一批批游客接踵而至。偶有游人超過安全距離接近黑頸鶴,陳光惠手里的喇叭便會派上用場?!靶⌒?、小心”,作為鶴管員的陳光惠總是提心吊膽,擔心人鶴之間發生安全事故。

一天的工作往往結束于傍晚六點,陳光惠在落日余暉下踱步回家,放下背上的籮筐,坐回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再起身準備晚飯。

“它們就是我的好朋友”,數鶴、喂食、巡查、宣教,陳光惠就這樣在風吹日曬下堅持了整整18年,“有它們在,時間過得很快的”。

陳光惠和其他的鶴管員一樣,大多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守護黑頸鶴。而每日身處暴烈陽光下的自己,則似乎在關心列表之外,“有時候忙就完全忘了要防曬,涂防曬霜也是想起來再涂”。

無法避免的紫外線使得她的肌膚變得愈加黝黑、粗糙。日照強的時候,甚至經常曬后脫皮,“但是我不能戴帽子,不然黑頸鶴會認不出我”。

向山林走去

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大山包林區好似一幅沒有盡頭的畫卷。一望無垠的林海,郁郁蔥蔥,枝葉婆娑。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即使是蒙蒙細雨,也讓原本就微涼的大山包更多了幾分寒意。

一大早,把家里老大老二送到學校后,邵明鳳便收拾好隨身攜帶的望遠鏡等物品,牽著年幼的老三往山林走去,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34歲的她,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也是大山包自然保護區內一名普普通通的護林員。

護林員顧名思義即巡護森林的人,他們與林做伴,靠徒步走遍溝溝坎坎。避免山林火災、防止森林蟲害是主要工作,扎根深山密林、守護綠水青山是永遠的堅持。

在大山包,這樣的工作人員有200多個,他們大多已經超過50歲,像邵明鳳這樣的青年人沒有多少。

老三跟在邵明鳳身后,兩人循著山路往里走。樹葉經過秋雨的洗禮,上面盛滿了水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云霧如哈達般纏繞在遠處的山林間,這一切仿佛人間仙境,而邵明鳳顧不上欣賞美景,因為今天還有數不清的山路要走,還有好幾個護林點在等著自己打卡。

邵明鳳一直專注巡山,偶爾停下腳步,拿出望遠鏡遠眺觀察。十二點已過,大山包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一絲云彩,耀眼的光帶好似根根金線縱橫交錯,直射大地,是腳踩著都能感受到的滾燙。

即使戴著帽子,邵明鳳的臉也早已通紅,汗珠沿著臉頰直往下滾。但她并沒有停下來歇息的意思,只是伸手向背后的雙肩包里拿出一個早上準備好的土豆邊走邊吃,“我一般中午很少按時吃飯的,就是餓了隨便吃點,吃的也比較簡單,就是洋芋和麥子那些”,邵明鳳講道。

作為深林的守衛者,即使才工作了一年的邵明鳳也好像練就了“千里眼”一般,但凡有一點著火苗頭都會被她立馬發現,及時反饋給有關工作人員。

除了日常巡護,大山包林區部分生態護林員還承擔著林草病蟲害監測防治工作。他們通常也是發現報告林草有害生物危害、盜砍濫伐林木等情況的“第一人”。

邵明鳳展示平時的工作地圖

下午四點,邵明鳳終于完成了一天的巡查任務,拉著孩子準備下山回家。越往外走,陽光越強。透過稀薄的云層照耀著大地,反射出刺眼的光芒,耀得人眼睛發花。尤其是夏天,被太陽曬過后,皮膚像火烤一樣,“但久了就習慣了”。

回到家后,邵明鳳顧不上休息,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準備晚餐,“我晚上回家家里是沒人的,不管自己多累,我肯定要照顧孩子”。

孩子們都齊齊坐在椅子上吃飯了,才可能迎來一天當中屬于自己的時間。她偶爾會涂抹些村里商店買的護膚品,“我也沒有防曬霜,就是買點一兩元的涂涂”。

邵明鳳的丈夫長期在昆明打工,一個人在大山包的邵明鳳每個月都會收到他轉的錢,但是家里有房子貸款要還,還有三個孩子要養。

“我也想買護膚品的,但只能省著錢給家里買菜買米”,邵明鳳笑著說。

就成為光

下課鈴聲剛響,宣布完今日作業,學生們就陸陸續續沖出教室。教室里,放下手中課本,抬起講臺上的水杯,輕輕抿了一口,又轉身把黑板上的筆跡擦去,走出教室。這是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鄉示范小學周芳老師六年如一日的下課日常。她是這所學校的一名普通語文老師。

周芳是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人,距離工作地大山包鄉示范小學將近70公里。6年前因為對于教育行業的熱愛選擇從事教師工作。又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大山包,在接觸到當地可愛的孩子們后,下定決心選擇到大山包鄉示范小學擔任教師。

大山包鄉示范小學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山區,當地不僅紫外線強度較大,氣溫也常年偏低。年平均氣溫只有6.2攝氏度左右,最低溫甚至低達零下15攝氏度。

早些年,大山包示范小學一共有6個校點。脫貧攻堅勝利結束后,部分學生跟隨家長搬遷到城鎮,留在大山包鄉的學生少了許多,大山包示范小學便只剩下現在昭陽區這唯一一個校點。

學校老師介邵,在大山包鄉示范小學讀書的學生,家庭條件普遍較差。每五個孩子里就會有一個是留守兒童,父母長輩大多都去往省城昆明打工,每年春節才會回來。

對于周芳來說,教書就是她生活里的唯一,學生就是她的一切。周芳由于家隔得比較遠,周一到周五都會選擇住在學校宿舍里。每天天沒亮便起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為了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周芳還一直堅持每個周末對班內學生進行家訪,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家庭情況,切實解決學生的成長教育問題。

來到大山包第六年,周芳仍堅持在崗位一線

教書向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大山包教書更是如此。

常年累月的低溫,許多當地老師每到冬天身上都或多或少會長凍瘡,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里還會出現皮膚腫脹、疼痛甚至潰爛的癥狀。

 “經常家訪的時候,車子是開不進去的,我們只能選擇步行,刮得那種大風真的讓人有刺骨的疼”,周芳描述著這里的地理環境。

除了寒冷的氣候,大山包鄉示范小學的孩子和老師們也會經受強紫外線的傷害。周芳就曾經因為防曬不當被曬出紅包,帶有針扎般的刺痛感?!拔揖褪裁炊疾还?,就讓它這樣。主要也是不知道到底是要怎么去弄它了,又害怕越弄越糟糕?!?/p>

即使條件如此艱難,周芳也從未想過放棄。她說,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們在不停地給予她力量和愛?!爸坝袀€學生肚子疼,我當時給他倒了杯熱水,然后又給他買藥吃。其實就是一個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學生后來每一次寫作文只要是寫到老師或者感恩相關主題,他都會把我寫進去”,周芳開心地分享著這個故事。

六年內,周芳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已經上了高中,但是他們和周芳之間的聯系從未斷過。每逢節假日,學生們都會打電話進行問候。畢業季,周芳也能收到他們升學的好消息。

偏僻的大山包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像周老師一般的默默守護與奉獻,山村才有了知識的滋潤,孩子們才有了希望。

用“薇笑”守護與光同行的她們

滇東北的大山包是幸運的,它“出生”便有姣好的自然面貌,還被一群善良、勤勞的人們守護著。

在大山包,像陳光惠、邵明鳳和周芳這樣的人不計其數。她們從小就身處高原,日復一日在烈日下生活成長,仿佛天生就對高海拔的風吹日曬不太敏感。但其實,她們可能只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大山包,而忘記了自己也需要被呵護和照顧。

美是她,是她們,是萬千形態,是目光所及,所有熠熠發光的樣子。她們從容、篤定,她們有著不同的身份和面貌,卻以相同的專注,成長、突破、向美而行。

為更好地守護“與光同行”的人,薇諾娜在今年開啟了其第七年的“薇笑陽光計劃”公益活動。過去的七年,薇諾娜走過內蒙古、青海、海南、西藏和云南,利用品牌優勢,通過科學科普等舉措為在地光損傷潛在人群提供真切幫助。七年的持續公益,即是希望從長期、專業的角度強調防曬重要性,真正且切實地提高大眾護膚防曬意識、進一步降低皮膚屏障受損情況,最終降低光損傷性皮膚病發病幾率。

2022年的“薇笑陽光計劃”公益活動以“與光同行,守護薇笑”為主題,除延續過去六年的義診外,薇諾娜還走訪了大山包當地學校并開展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的科普講座及教育課堂,更深入當地村落,前去探望了堅守在一線的勞動者代表,試圖撬動他們對光損傷的認知和理解。

初冬的下午,邵明鳳走在林中

今年的義診,除了在昭通第二人民醫院進行之外,考慮到當地存在部分無法前往醫院診治或是缺乏皮膚保護意識的村民,薇諾娜首次嘗試深入農村,特別邀請大理市第二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張建波主任醫師,攜手云南省紅十字會、昭通市紅十字會組成專家團隊,針對生活在大山包鎮的村民們開展集市義診,以提供更加方便、近距離且有針對性的就診機會。

在今年的公益活動中,薇諾娜共計為近500名患者提供義診服務,并且贈送品牌公益禮包共計價值35萬元。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傳遞科學護膚、合理防曬的概念,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薇諾娜“薇笑陽光計劃”還攜手教育部“高原光損傷性皮膚病發病機制及防治”創新團隊以及云南省紅十字會共同發布《高原光損傷皮膚病防護科普手冊》,并計劃發放兩萬冊,配合光損傷科普視頻,通過紅十字會發放到當地學校及社區,以進一步做好光防護的健康宣傳。

借“薇笑陽光計劃”公益活動,薇諾娜期望喚醒更多人的防曬意識,呼吁各地人們與陽光友好也科學地相處,試圖從根本緩解光損傷現象,成為守護與光同行者的號召者與實踐人。

“還會繼續做的?!标惞饣菡f。

“沒事,不管怎么樣我都會干下去的?!眰€頭小小的邵明鳳表示。

“難也要堅持嘛……”周芳笑了。

對于守護大山包的她們來說,雖然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會有質變飛躍的結果,但總有一些堅持,能從這片“艱難”的土地里培育出蓬勃生靈——這,就已經足夠了。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