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詭事錄》:是如何打動觀眾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士大夫的‘古意’,在當下是稀缺的,也因稀缺而更容易讓人有共鳴、更動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楊靜茹
沒有大IP、沒有流量明星、沒有爆款模板,《唐朝詭事錄》正在充斥古偶、甜寵元素的爆款影視作品列表里穩坐頭排,懸疑(推理)、志怪、公路結合的風格成為一股市場“新”流。
收視率的衡量方法正在成為過去,網絡移動端的興起給資本、創作者和觀眾帶來新的“熱度”標準,它由播放量、觀看人次、搜索指數等一系列復雜的算法得來。在這套算法下,《唐朝詭事錄》熱度將近9000,目前在本年度所有劇集中居于第二,僅次于《蒼蘭決》,后者是一部天然具有爆款體質的劇集:大IP、流量明星、古偶甜寵模板。
“這么長時間,有如此龐大的觀眾需求在,但卻沒有這樣的作品,”《唐朝詭事錄》編劇魏風華向《南方人物周刊》解釋創作者眼中的市場環境。他同時是這本書的原著作者。唐朝筆記小說《酉陽雜俎》是魏風華寫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寥寥數語間要么志怪傳奇要么記載異域奇珍,他加以演繹,寫作成書,后改編為劇。這部劇講述了大唐盛世之下發生的一系列奇聞異事,長安金吾衛中郎將盧凌風與狄仁杰親傳弟子蘇無名攜手共破詭案,挽救社稷。故事以八個單元劇的形式展開,每個單元劇有相應的探案故事,各單元之間由“調令”展開,地點的切換過程帶有“公路”元素,同時以人物的成長線貫穿全劇。
實際上,這本書的出版是幾年前的事情了,2018年長信傳媒買下影視改編權后開始操刀改編制作。通過這部劇的大火,我們得以窺見中國鬼怪志異劇近年來市場位置的變化,背后則是觀眾審美趣味的發展與流變,可以說,需求是蓬勃的,而供應或許還存在空位。
《唐朝詭事錄》如何打動觀眾?中國鬼怪志異劇市場有著怎樣的需求?這類題材進行影視化改編的難度與亮點在哪里……本刊記者連線編劇魏風華,講述這部劇幕后的創作故事。
對話魏風華
南方人物周刊:身兼原著作者和影視編劇,選擇志怪探案題材的靈感來源是什么?打動你的點在哪里?
魏風華:《唐朝詭事錄》這本書,是解讀唐代的志怪筆記,并不具備完整的人物故事、情節設置,成劇是經過對原書的豐富和改編的,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原創劇本。
我對唐代一直很感興趣。唐代與此前的六朝、此后的宋代都不同,宋代是平民社會,而唐代是中古士族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