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鋒:對話“獨立紀錄片的燦爛一頁”

在黎小鋒看來,獨立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這群人的人生形態。二十多年過去,即便出發與行走方式各異,如今的產出與表達也不一,但他們的立場、態度基本沒有變化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楊靜茹

紀錄片導演,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從2000年起,與賈愷合作拍攝獨立紀錄片,代表作有 《夜行人》 《無定河》 《我最后的秘密》 《遍地烏金》 《昨日狂想曲》 等,曾入圍山形紀錄片節、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等諸多海內外電影節,并獲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等獎項。近年擔任海上影展暨論壇策展人,上海電影節紀錄片單元選片人。(沈煜/圖)

“生活里的我很混沌,但一開始拍片,就變得敏銳、清醒,絕不會跟丟對方。很奇妙?!辟Y深獨立紀錄片人、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黎小鋒自述。

1990年代,在蘇州從事科教片制作的黎小鋒,通過《文匯電影時報》上紀錄片導演吳文光(村民影像計劃發起人)的專欄文章,頭一次觸及了獨立紀錄片。關于什么是“獨立紀錄片”,學界和業界并無統一定義,一般指獨立制作、包含獨立思想的紀錄片。黎小鋒回憶,“那些片子的好處,在于沒有一個鏡頭是擺拍的?!?/p>

他扛著公家的機器,在蘇州街上游走觀察,做成了30分鐘的短片《百步街》。沒過多久,經“實踐社”(楊海君等人發起的影迷組織和獨立電影推廣機構)組織,這部短片和另兩位創作者朱傳明、王芬的片子一起在北京放映。那是刮著沙塵暴的季節,天空如蒙著黃色的罩子,黎小鋒卻在現場感覺到了一種粘黏彼此的凝聚力。

2000年起,他和后來長期合作的賈愷投入多部長片的拍攝,每部片子動輒花上三五年,最長的持續八年以上,他們的鏡頭對準的是賣藝盲人、三輪車夫、八旬老太和保姆漫長而復雜的相處、榆林煤礦產業鏈上眾生相,以及相信自己有神力、卻走不出苦難桎梏的鄉村守廟人等。

那十年也正是獨立紀錄片“如同野草一樣四處蔓延、如同竹子一樣拔節成長”的年代?!八麄內耸忠粰C,走南闖北,自由穿行。自由不再只是一廂情愿或白日夢,可以是具體為實實在在踩在地上的動作。當時出現的紀錄片作者及催生并帶動之后的‘真實影像’創作和影展,可稱‘燦爛一頁’”。吳文光回憶。

身為“燦爛一頁”中的一員,黎小鋒經歷并見證了獨立紀錄片從“新紀錄”尾聲、個人DV時代興起到所謂網絡化新保守主義的變遷;與此同時,他也懷揣著對“直接電影”這種拍攝形式的好奇、追問,陸續訪問了二十多位獨立紀錄片導演——受訪者多為2000年前后出現在業界的活躍的70后創作者,這些訪談最后收入《大地行走》一書,他們的話題以紀錄片為起點,逐漸拓展延伸。

或許因為“同根同道”,黎小鋒的訪談不僅直涉這些創作者身處的環境和創作軌跡,更難得的是,探進了他們的內心與情緒。如吳文光所言,仿佛“一棵樹與另一棵樹的打量與對話”,打通了一條秘密通道。好比黎小鋒剛到上海時,把第一部長片《夜行人》給彭小蓮導演看,她看后讓黎寄給司徒兆敦老師,很快司徒兆敦手寫了信表達自己的觀感?!澳鞘且粋€長者對剛剛起步的年輕人的一種巨大的、及時的鼓勵……跟這些人交流時,會覺得我是在做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找到了一個價值的共同體?!?/p>

在黎小鋒看來,獨立紀錄片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這群人的人生形態。二十多年過去,即便出發與行走方式各異,如今的產出與表達也不一,但他們的立場、態度基本沒有變化?!罢f到底,我希望這樣的人能夠被這個世界看見,訪談就是我在大學開展研討之外力所能及的事情之一——把這些人的聲音給留存下來?!?/p>

獨立與兼容

南方人物周刊:中國的獨立紀錄片人是否有比較強烈的身份認同?

黎小鋒:1990年代我不太清楚,但2000年代以后,應該還是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獨立紀錄片人是大家覺得比較榮耀的一個身份?,F在倒不見得如此了。其實說到底,考察你是否“獨立”的標準還是作品本身。就像1990年代,吳文光拍《流浪北京》《四海為家》,他用的設備都是蹭人家電視臺的機器。在我看來,中國的獨立紀錄片人更多的是受到一種價值理性的驅導,他會覺得這件事涉及信仰和精神。

南方人物周刊:早年國內獨立紀錄片的題材多聚焦社會底層和小人物的命運。

黎小鋒:1990年代,上海電視臺的《紀錄片編輯室》致力于反映市井生活,聚焦城市悲情,講的都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