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特別策劃 | 中國血液學發展史紀錄片發布,致敬時代攀登者

人的一生中,血液片刻不可或缺。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里,“血濃于水”這個詞述說著血液對于人的不凡意義。

但如果,血液生病了呢?

貧血、血栓、白血病、淋巴瘤、血友病、骨髓瘤……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都是血液病,危及人的健康甚至對人有著致命的危害。一代又一代血液學研究者們,將攻克這些疾病作為畢生的夢想與追求。

于是,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血液學研究者于一片空白中,逐步搭建起中國的血液學體系,無數人的命運被改變,令人震撼的中國血液學發展史由此徐徐展開。

2022年11月6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舉辦期間,由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北京康盟慈善基金會、武田中國聯合策劃,南方周末提供媒體戰略支持的全國首部血液學領域的大型醫學人文紀錄片《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公映儀式隆重舉行。

這部歷時三年拍攝打磨完成的紀錄片,展現了中國血液學發展的脈絡——《奠基》《星?!贰妒锕狻贰杜实恰?。四集共100分鐘的紀錄片中,許多珍貴的文史及手稿資料一一呈現,中國血液學大咖們將過去、現在、未來娓娓道來。

從積弱不振到百家爭鳴,中國廣大血液學工作者篳路藍縷,攻堅克難,創造了一系列原創性技術方案。中國血液學閃亮的拼圖一塊一塊被聚合,這不僅是一段關于中國血液學的故事,更是一段人類醫學史上充滿了熱血的奮斗旅程。

填補空白

“上個世紀初,血液學這門學科基本上是空白的,也沒有人才,血液疾病幾乎沒法診斷,更沒法治療?!被仡櫻簩W發展的最初,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王建祥教授介紹道,一直到抗美援朝之后,中國血液學的發展才迎來了重要的契機。

圖: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血液病醫院副所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屆主任委員王建祥

在硝煙彌漫的抗美援朝戰場上,根據《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史》記載,犧牲的戰士之中,有一半以上是因為失血過多而去世的。這引起了我國領導人的高度關注。

經赴蘇聯考察后,1957年4月,我國第一個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血研所)在天津成立,一批后來在輸血及血液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領域響當當的人物如宋紹章、蕭星甫、楊崇禮、楊天楹等人勇擔國家使命,調配到血研所,為填補中國血液學空白而努力。著名血液學家鄧家棟先生任所長。

“填空”的首要任務,是建立規范。統一血細胞的命名、確定血細胞的分類以及各種血液常數等,這些在現在看來簡單的工作,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血液學學者們舉步維艱。但在“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精神指引之下,他們攻堅克難,從無到有,一點點夯實了血液學發展的基礎。

“那個時代做血液科醫生要比我們痛苦得多,因為沒有好的辦法,基本上白血病病人就三個月的生存期,所以一個醫生你看到病人來,90%的可能性都在你手里要走掉?!闭憬髮W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黃河教授說,“但即使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孜孜不倦去開發一些新的技術手段,去創造一些機會,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span>

圖: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黃河

就是在這樣充滿了困難與壓力的情況下,研發代血漿制品右旋糖苷,擴大血漿的來源;研制輸血產品如輸血管,提高輸血安全;建立中國第一批血站;將血液病進行診斷分型,尤其是將再生障礙性貧血分成急、慢兩型,比國際上早了十幾年發現早幼粒細胞白血?。╩2b型白血?。晒粩嗤瞥?,一項又一項的空白被填補。

“填空”的另一關鍵,是培養人才。

60年代初期開始,輸血及血液學研究所連續開辦了三期血液學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的血液學工作者。

全國各地的教學醫院、醫學院的醫院和各省直屬醫院的專家,基本上都參加過這些學習班的培訓。這批學員學成后分散到全國各地,成為中國發展推動建立血液學事業的第一批人才。

為了更好地推廣及教育人才,血研所還組織開辦專業刊物《輸血和血液學副刊》,編纂血液學教材,召開血液學的工作會議等。

1980年,中國血液學領域最大的公益性學術社團——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正式成立。中國血液學,也進入到了發展的快車道。

回顧那段艱苦又斗志昂揚的時代,王建祥教授頗為感慨:“血液學的星星之火燎原起來?!?/span>

創新飛躍

創新是“星火燎原”最好的加速器,更是那些罹患“絕癥”的患者獲得新生的希望。在眾多血液疾病中,白血病大概是大眾最“耳熟”的血液類“絕癥”。但事實上,與大眾籠統認知中的“一種絕癥”不同,白血病不僅有著多種分類、亞型,其治療也在中國血液學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飛躍式進展。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張亭棟教授及其同事從砒霜中提純出三氧化二砷;上海瑞金醫院的王振義院士則發現了全反式維甲酸;此后,王振義院士和學生陳竺、陳賽娟等人創造性提出的“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治療方案,使得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五年生存率從10%提高到97%以上。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研究所前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五屆名譽主任委員王振義

中國血液學在造血干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植)領域的巨大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由于造血干細胞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治療惡性血液病的最有效方式之一。1964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完成了亞洲第一例、全球第四例造血干細胞移植術,開啟了中國“骨髓移植史”的序章。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前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六屆主任委員陸道培

但在骨髓移植的探索中,移植供體難尋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為了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中國血液學家們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探索降低配型的難度,另一方面則努力擴充中華骨髓庫。

在骨髓移植的最初階段,骨髓移植只能在“全相合”條件下進行,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之間,“全相合”的概率也僅有25%;對于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群,“全相合”的概率則只有十萬分之一。

作為陸道培的學生,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九屆主任委員黃曉軍教授連續十幾年深耕血液病配型領域。2000年,他創新完成中國首例基于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單倍型移植。

圖: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九屆主任委員黃曉軍

自此,骨髓移植的供者范圍從直系血親擴大到叔表親屬,只要求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部分相合,實現“人人都有供者”。無數惡性血液病患者,再次看到了生的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哪種移植模式,都離不開骨髓庫的建立與發展。骨髓庫是患者尋找移植供體的重要源頭。2001年,中國臺灣2000多萬人口,地區骨髓庫有22萬數據;而大陸13億人口中,骨髓庫數據不足4萬。

這是當時的現實背景,轉機也在這一年悄悄醞釀。

這一年,一個名為陳霞的20歲姑娘,因身患重癥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而急尋適配骨髓。但在中華骨髓庫遍尋無果,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主任委員吳德沛教授聯系到中國臺灣的骨髓庫。2001年6月13日,一場跨越3000公里的骨髓抽取、運送、移植接力以電視直播的形式進行全球推送,陳霞就此獲得新生。而這場轟轟烈烈的骨髓移植手術也喚起了大眾對于骨髓捐獻的重視。

作為當年為陳霞主刀的醫生,吳德沛教授為這些年來中華骨髓庫的迅猛發展感到欣慰與興奮,他介紹,“2020年底,中華骨髓庫有了接近300萬份的資料入庫,已成為世界上幾大骨髓庫之一,捐獻了一萬多份的造血干細胞?!?/span>

圖: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主任委員吳德沛

白血病之外,血栓、血友病等血液病的診療技術也實現了不同層次的飛躍。

血栓領域,“中國血小板之父”阮長耿通過研制出多類單抗,提高了我國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診斷水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二屆主任委員胡豫教授建立了適合我國人群的易栓癥基因診斷系統,將血栓的早期診斷率提升38%。

血友病領域,2017年國家已經將兒童血友病預防治療納入醫保目錄,已有120多家醫院向國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提供數據,各地的診療水平取得了明顯提高。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血液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七屆主任委員阮長耿

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一屆候任主任委員胡豫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在讓血液病治療由難到易的過程中,這是無數血液學研究者默默踐行的箴言。與此同時,他們也時刻牢記著另一句話,“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攀登永無止境

據不完全統計,當今中國血液病患者超400萬,且呈逐年上漲的趨勢。由于人口基數大,某種程度來說,在中國,血液病已經從“罕見病”,變為“常見病”。

病人的需求也催生了新的技術不斷涌現,如CAR-T、新的分型技術、基因治療……給血液學的治療與發展帶來顛覆性變革。

在2017年9月,一位姓秦的阿姨確診了晚期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化療8個療程后出現復發,雖然后續又經歷了4次化療,但治療仍無進展,并在當時面臨著無藥可用的困境。機緣巧合,2018年10月,秦阿姨通過篩選入組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教授主導的CAR-T注冊臨床試驗,成為我國商業化CAR-T首例注冊臨床研究入組患者,秦阿姨有了新的治療方案的選擇。

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

深受瑞金醫院“一門四院士”(王振義、陳竺、陳賽娟、陳國強四位院士)的影響,趙維蒞教授時刻謹記,“血液學未來的發展一定離不開創新,同時,科研的創新不能脫離臨床所需,未來我們不僅需要將臨床與科研良好結合,甚至要做到融會貫通,不斷攻克血液病的難題,在未來更為前沿的技術領域搶占‘制高點’。

現在,CAR-T已經成為血液疾病特別是難治性、復發疾病中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但這還遠遠不夠。中國血液學發展的不均衡、龐大的患者群體、復發以及相關并發癥等,都是血液病領域亟待解決的難題,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陸道培院士說,“醫學是不斷地在進步的,你登這個山,看過來還有別的山更高?!?/span>

這種不斷攀登的精神,在《創新攻堅——中國血液學發展史》這部我國幾代血液學醫者共同締造的歷史紀錄片中,貫穿首尾,也真實地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系統地回顧中國血液學的發展歷程,致敬血液先驅,鐫刻學科榮譽,將希望的火種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全面推動中國血液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眳堑屡娼淌谌缡瞧谕?。

自從誕生之日起,人類對于生命奧秘的探索就從未停止。今天,醫學發展借助強勁的科技浪潮,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興力量,正試圖將血液學推向一個無限暢想的新世界。

從貧窮落后的年代一步一步走來,醫學先驅以非凡的勇氣、必勝的決心,將中國血液學從混沌帶進光明。后人接力而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這是中國血液學的發展歷史,也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史。強大的信念引領之下,一切不可思議的創造,也許都會在不久的未來發生。但無論環境和技術如何變遷,對每一個中國血研人而言,治病救人的初心將永遠不變。

網絡編輯:kuangyx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