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新規背后:土地出讓收入虛增,“三公”經費多地上升

個別地方甚至已經形成摘牌土地—繳納土地出讓金—閑置土地—政府無償收回土地的循環,“財政收入嚴重虛增,土地利用極為隨意,影響十分惡劣”。

2021年,17個地區?。ㄊ校┍炯壍摹叭苯涃M決算費用同比上升。

責任編輯:張玥

2020-2021年,“三公”經費增長最多的是河南。圖為河南農村俯拍照。 (視覺中國/圖)

2022年10月14日,財政部官網發布《關于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嚴控一般性支出。

其中,最受市場關注的信息來自通知第八條,“防止虛增財政收入”。

財政部要求各地嚴禁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虛增財政收入,彌補財政收入缺口。此外,禁止新增各類隱性債務,切實防范事業單位債務風險。

“這兩天一直在開會研究政策?!备哆w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是南方某縣級城投公司的董事長,“過去幾年土地市場不景氣,城投平臺舉債儲備土地、通過購地虛增土地出讓收入的行為,已是常態?!?/p>

“注水”買地

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土地出讓收入為33704億元,同比下降28.5%。

土地出讓收入下滑,民營企業拿地意愿不強,央企與地方國企成為了今年的拿地主力軍。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拿地金額里,央企與國企占比創下新高,為71%。首輪土拍中,僅地方國企占比就達到43%,第二輪土拍時,提升至47%。

多位房地產行業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今年部分地區的國企是底價拿地,起到托底的作用。然而,也有城投公司在這一過程中,變相推高了土地價格。

“比如這個地就值3000萬元,我們拿下來的價格可能是1億,把土地價格抬高?!备哆w解釋,土地賬面價值高,合作開發就意味著占的股份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