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激情不再?
可能正是為了要“降溫”,奧巴馬才把就職演說弄得如此平淡,所以“change”也好,名句都好,通通欠奉。
【新君王論】
考一考大家:你認為在奧巴馬的就職演說中,出現得最多的英文單詞是哪個?
很多人想當然以為是“change”,對不起,大家錯了。
你或許完全不會料到,“change”這個詞,在奧巴馬的就職演說中竟然只出現兩次,而且是在同一個句子當中:“因為世界己經轉變,我們也必須隨之求變。”(For the world has changed, and we must change with it)。
這句話不但不是整篇演說的核心,而且說得頗為被動,絕不是以慷慨激昂的形式說出,與競選總統時比較,完全是兩個語調。
在奧巴馬11月2日的勝選演說中,“change”這個詞共出現過6次,而且是整篇演說的主題,例如膾炙人口的那句“變革已經降臨美國”(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又或者“這就是美國真正的天賦:美國能夠變革”(That's the true genius of America: that America can change)。
奧巴馬當時說得何等慷慨激昂,令人熱血沸騰,但到了發表就職演說時,卻激情不再。
又比如奧巴馬的選舉慣用口號“是的我們做得到!”(Yes we can),在勝選演說中,他總共用了7次,結合他最喜歡用的排比句法,一步步提高聲調,一步步把群眾情緒提升至高峰,但這次卻連這個指定動作也欠奉,一次都沒有用上。
CNN的一位政治評論員Bill Schneider亦指出:“奧巴馬這次發表的是篇‘冷’演說,而非一篇‘熱’演說。”
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出現得最多的有實在含義的詞,其實是“nation”(國家),共15次。傳統上“nation”是共和黨和美國右派最喜愛的用詞之一,想不到這次卻由奧巴馬再三地娓娓道出。
講權利、講自由,是民主黨和美國左派的傳統;相反,講人倫、講道德、講家庭、講國家、講責任,就是共和黨和美國右派的傳統了。
有趣的是,這種逆轉并不罕見。到了發表就職演說時,為了修補上一階段因選戰而造成的傷口,當選總統時有來個急轉彎的。
例如1961年,肯尼迪便說過以下經典名句:“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些什么——問問你能為國家做些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大家稱贊左派、民主黨人肯尼迪的文采時,還要記得這一句完全是右派、共和黨的政治論述和邏輯。
這次奧巴馬也提出“責任年代”(era of responsibility)的概念,這個與肯尼迪的提法類似的概念,要求每個美國人都要對自己、對國家、對世界負責,鼓勵大家心甘情愿地抓緊這些責任;還要相信,相比全情投入迎接艱難的任務,沒有任何事情更能體現其民族精神,這是作為美利堅公民的代價與承諾。無疑,這也還是右派的政治論述。
再舉一例。當年林肯大選勝出到就職的一段過渡期內,有7個南部州宣布退出聯邦,國家面臨分裂。為了安撫南方的情緒,林肯在就職演說中,對保留奴隸制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未作強烈的道德譴責,而是有騎墻派式的模棱兩可。
他甚至說 :“我知道,國會已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我尚未看到其內容,但知道大致是說聯邦政府永遠不得干涉各州的內部制度,包括對應服勞役者的制度……我并不反對把它變為明確、不可改變的規定。”
對于那些為貫徹公義、追求變革、要求廢除奴隸制,因而投林肯一票的支持者,這簡直是徹底的背叛和墮落,但為了國家完整,林肯便來了這個急轉彎,期望在原有支持者之外還能討好奴隸主,令南方諸州不至于繼續出走。
或許,政治原本就是這樣:講“權利”,是選舉的語言,講“責任”,才是治國的語言;同樣,講“求變”,也是選舉的語言,講“忍耐”,才是治國的語言。
難怪很多評論指出這次就職演說的風格,與之前大選時那些比較,可謂大異其趣,令部分人士感到失望。CNN評論員Jeffrey Toobin便說:“我不認為這是篇出類拔萃的演說……缺乏令人深刻入腦的名句。”
前總統布什的“文膽”蓋爾森在電視直播中評論說:“令人意外的是,在這非同尋常的時刻,這個演講從文學角度而言極為平淡,而在過去的眾多演講中,奧巴馬表現出了相當的文學品味,這讓人感到迷惑。”
英國《泰晤士報》也說,奧巴馬的就職演說不像肯尼迪或羅斯福的那樣留下讓人傳頌多時的動人句子,談不上令人難忘,可能民眾幾個星期后便不會記得。
只不過,令民眾的激情降溫,可能恰恰是奧巴馬現在的目的。
君不見,奧巴馬近日正一再進行“期望管理”,多次公開宣稱,美國民眾不應指望問題可以在他第一個任期內得到解決。只要想想在選舉時高喊“‘馬’上就會好”的馬英九如今因為群眾對經濟轉好的期望落空而弄得民望低迷、灰頭土臉,大家可能就會恍然大悟。
可能正是為了要“降溫”,奧巴馬才把就職演說弄得如此平淡,所以“change”也好,名句都好,通通欠奉。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