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暴發生后法律如何出場? 法學、傳播學者跨界對談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對涉及公共性事件或者公共性人物的網絡暴力,刑法應當謹慎介入。而對涉及純粹私人的網絡暴力,由于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強化刑法的保護。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昌鳳:當人類把治理都交給機器時,難免使得有的治理變成一種去語境化的野蠻處理。

責任編輯:錢昊平

(南方周末記者 韓謙/圖)

應對網暴,網民有了更多應對方式。

2022年11月4日,中央網信辦印發《關于切實加強網絡暴力治理的通知》。其中提到,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強化網暴當事人保護,嚴防網暴信息傳播擴散,依法從嚴處置處罰。

其中,在強化網暴當事人保護方面,要求平臺面向用戶開辟相關功能。包括設置一鍵防護功能,優化私信規則,對接收陌生人私信附加數量、時間、范圍等限制,用戶可根據自身需要自主設置僅接收好友私信或拒絕接收所有私信;建立快速舉報通道,在網站平臺評論、私信等位置設置網暴信息快捷投訴舉報入口等。

同一天,適逢南方周末報社聯合北京市律師法學研究會,在中國律師博物館舉辦“如何讓互聯網世界更清朗”為主題的研討會,邀請法學、傳播學學者以及辦理過網絡名譽權侵權案件的律師,就互聯網平臺如何落實平臺治理責任,如何在傳播過程中提升內容把控質量,以及社會相關行業及主管部門如何協同推進等話題進行探討,以下為發言內容摘錄。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應區分公、私領域

(南方周末記者 韓謙/圖)

目前刑法領域中對網絡暴力處理,總體來看,在公共領域中比如涉及公共信息方面或英雄烈士等,更可能發動刑事追責,使用的是公訴程序,且處罰比較重。對僅涉及私人權益的情況,往往是以自訴程序為主,一般較少處罰,且處罰較輕,多數是判緩刑。

有觀點認為,對私人領域的情形應該只適用民事訴訟,這種觀點忽視了網絡社會的結構性特點。網上匿名,而且傳播范圍特別廣,侮辱、誹謗所帶來的影響,跟傳統線下方式相比,對當事人造成的危害是以往不可想象的。與此同時,個人在取證能力方面要弱很多,幾乎無法舉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刑法不介入,就意味著降低對受害者的保護力度。

另外,還有觀點認為說要考慮憲法規定的對言論自由的保障,這種觀點有合理性,但不分場景泛泛強調也存在問題。我認為,應該區分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對涉及公共性事件或公共性人物的網絡暴力,刑法應當謹慎介入,做比較寬松的處理。而對涉及純粹私人的網絡暴力,由于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有必要強化刑法的保護。

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姚佳:網絡暴力的法律評價標準要明確

(南方周末記者 韓謙/圖)

法律是有預期性的,行為人需要知道自己的行為要承擔什么后果。當“網絡暴力”本身在法律上還是個不確定概念時,就存在幾個問題:當網暴發生后,法律要不要出場?如果法律要出場,以什么方式出場?沒有相應法律評價標準的話,就可能會使不同主體陷入不同認識的矛盾之中。

如果法律上沒有規定的評價標準,一旦有人指出某一言論屬于網絡暴力,那對于平臺來說,它最為保險的方式就是刪除相關信息。如何判斷,平臺可能會根據一定的數量指標,比如1000人點贊或1000人跟帖等,這被認為是造成了一定規模的集體行動式的網絡暴力,那可能就將相關信息刪掉。實際上,還是要有效區分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批評言論和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暴力,如果二者界限無法分清,很多人可能也確實就不愿意參與到網絡互動之中,甚至可能會造成集體失語。

我認為,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