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為:一半科研經費來自企業丨科創訪談
責任編輯:羅仙仙
馬大為在實驗室(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馬大為說自己愛打牌,橋牌、拖拉機、爭上游、摜蛋,什么牌都可以打。
事實上,他半年都難得打一次牌,平時最多的休閑活動是散步,更多時間扎進了文獻堆、實驗室。
這位1963年出生于中國河南的化學家,多數時候不按常理出牌。
他少年時代的英雄是數學家,也夢想成為一名數學家,然而高考發揮失常,讓他去到了化學系,成為一位化學家。
1994年,他從美國留學歸來,任職于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事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研究。這是由中國政府創辦、中國自然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可他最早、最重要的科研成果,并非來自政府經費支持的科研項目,而是一個合作單位的100克活性化合物的制備需求。
2021年以前,他的全部科研生涯都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58歲的時候忽然轉去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建立了新實驗室。
“你們單位是不是還有另外一位‘馬’?”馬大為時不時會收到外國同行的好奇打聽。
這兩位“馬”,其實都是同一個馬大為,同時在做兩個領域的研究。
馬大為最為人稱道的成就,是突破了烏爾曼反應所需高溫、強堿、使用大劑量催化劑等苛刻條件和普適性差的局限,發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兩代配體,在此基礎上發展的一系列催化偶聯反應已經得到數千次應用,被國際同行評價為“現代藥物發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每天都要用的反應”。
德國化學家 Fritz Ullmann 在1901年發現烏爾曼反應,是形成芳基-雜原子鍵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原來苛刻的條件限制了它的應用。馬大為和其他國際同行的努力大大改進了這個反應,使其在有機合成、醫藥、農產品、染料以及有機導體、半導體等方面有廣泛應用。
馬大為仍在繼續探尋更高效的第三代催化配體,而催化偶聯反應研究僅占到他全部研究工作的三分之一,他更多的時間用于天然產物全合成和藥物化學。他發展了以分子內氧化偶聯為代表的一系列合成策略,完成了六十余個復雜天然產物的合成;在藥物化學方面,他研發了具有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作用的細胞壞死抑制劑、治療肺癌的新型EGFR抑制劑,都已進入臨床階段。
中國科學院的2019年度杰出科技成就獎,對馬大為的主要科技貢獻描述為:在合成方法學和生物活性分子的高效創制方面做出系統性和原創性的貢獻;為中國合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基礎性貢獻。
馬大為的科研成就很多源自、受益于產業端的需求。他算了算,過去二十多年里,自己的研究經費約有一半來自企業。他呼吁年輕研究人員多與產業互動,同時并不諱言目前基礎研究隊伍膨脹過快,有很多研究成果不可轉化。
盡管中國自2013年起連續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國,相比美國、日本等國家15%-20%的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中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一直較少,2021年取得史上最高成績是6.5%,應用研究占比常年在11%左右,試驗發展則在82%以上——它們多數是由企業在投。
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涉足基礎研究,政府也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2022年10月,中國財政部公布了一項關于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出資給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學基金用于基礎研究的支出,可按實際發生額按100%在稅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孫顯安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