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變公雞,千古之謎仍待解開

雞的性反轉現象早在商周時期就已被古人觀察到,但有科學記錄的性反轉現象出現在20世紀上半葉。迄今為止科學界仍然未能完全揭開其性別轉換背后的機制。

(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朱力遠

一只雌雄同體的雞,左側是母雞特征,右側是公雞特征。

眾所周知,在雞群中,公雞主要負責打鳴,尋找母雞交配,最后貢獻一身美味的雞肉。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公雞完全消失,也沒有人工授精,母雞還能不能產下受精蛋,能不能孵出小雞來?按照生物學常識,這種可能性等于零,但是生命自有奇跡。沒有公雞貢獻精子怎么辦?母雞可能自己來!

性反轉屬于自然現象

沒有公雞,遺傳上的母雞有時候竟然會變成表型上的公雞,不僅外表像公雞,雞冠變大變紅,羽毛體態活脫脫一只大公雞,連睪丸、附睪等公雞性器官都一應俱全,而且能產生有活力的精子,與母雞交配,產下可生育的后代。這種現象在生物學上叫做性反轉。這類性反轉現象主要表現在遺傳性別和表型性別不一致。

在所有脊椎動物中,幾乎都有性反轉現象自然發生。在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中,性反轉現象相對較為常見,這些動物容易受到激素、種群密度、溫度、pH值等環境變化發生性反轉。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報道一種野生綠蛙,自然發生的性反轉非常頻繁,既有遺傳雌性逆轉為表型雄性,也有遺傳雄性逆轉為表型雌性,在不同群體的性反轉頻率可達2%~16%。性反轉也可通過人工操作實現,利用激素等方式對養殖魚類進行性別控制,已經成為水產養殖中的一項常見技術。

哺乳動物性反轉現象相對罕見,但是在牛、水牛、馬、狗、貓、豬、山羊等家養物種中都有過報道。在人類中,同樣觀察到性反轉現象,性反轉的概率大概占活產嬰兒的兩萬分之一。

2011年,劍橋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報道了三例家族關聯病例,兩個“男孩”和他們的一個“叔叔”都被診斷患有無精癥。他們的第二性征、行為、生長發育和骨骼發育均為正常男性,一般健康和智力也屬于正常。經檢測,這些表型男性其實是遺傳上的女性,擁有兩條X染色體,而正常男性應該是一條X染色體和一條較短的Y染色體。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性反轉病例主要因為一個決定男性性發育的關鍵基因SOX9上游區域發生了重復,導致雄性表型特征。

雞的性反轉現象早在商周時期就已被古人觀察到,但是因為極為罕見而反常,往往被古人誤認為是“兇兆”。

關于雞的性反轉現象最早見于春秋孔子所著的《尚書·牧誓》,周武王在討伐紂王的決勝之戰即牧野之戰前夕,召開誓師大會并發表講話,提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知了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