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合璧:“復位”那些流散海外的中國文物

“我們把中國海外流散文物的信息帶回中國研究和復原,再將文物母體原境的信息整合,給到收藏這些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讓它們能展示更加完整的中國文化?!?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古城西安,在西安交大的一個實驗室,研究人員正操作鼠標,在計算機屏幕上小心翼翼地拖動一些虛擬的“碎塊”。

現實中,這些殘片是1930年代洛陽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北魏浮雕《文昭皇后禮佛圖》被盜鑿后支離破碎的樣子。同在1930年代,它們中的部分被帶到萬里之外的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以下簡稱納爾遜博物館),博物館將其重新拼成《文昭皇后禮佛圖》,展覽至今。因種種原因,這幅“拼圖”并不完整和精準。

納爾遜博物館藏《文昭皇后禮佛圖》。 (受訪者供圖/圖)

在計算機屏幕上,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它是《文昭皇后禮佛圖》被盜鑿前的原始照片與其殘壁數據模型處理后的原始輪廓正投影相。原始照片來自歷史資料,殘壁數據則采集自距西安三百多公里的龍門石窟。

在虛擬空間中,研究人員每拖動一塊“碎塊”時,都會仔細比對它在殘壁模型浮雕輪廓上的位置關系,思考如何將其回歸原位,尋回早已散軼的整體信息。

借助數字技術,龍門石窟的一些歷史風貌被中外研究人員聯手復原。圖為賈濯非完成的《文昭皇后禮佛圖》實體浮雕復原。 (受訪者供圖/圖)

這是“中國海外流散文物數字化工程”正在進行的一個項目。2020年,在唐仲英基金會支持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與西安交大藝術系三維造型藝術現代數字技術應用研究中心聯合啟動中國海外流散文物數字化工程,通過數字信息技術,嘗試實現對中國海外流散文物的造型和原境復原。在此前的2015年,雙方已經聯合開始了對北京智化寺的數字重建。

數字復原后的智化寺萬佛閣藻井(局部)。 (受訪者供圖/圖)

目前,智化寺的數字重建已基本完成,《文昭皇后禮佛圖》的數字復原也完成大半。接下來,與《文昭皇后禮佛圖》合稱《帝后禮佛圖》的另一塊浮雕——如今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北魏《孝文皇帝禮佛圖》,也即將迎來數字復原。

治療歷史的創傷

西安交大藝術系教授賈濯非對南方周末回憶,2018年5月,在美國堪薩斯城的納爾遜博物館里,自己第一次見到了《文昭皇后禮佛圖》的展陳實物。修復后的浮雕被安放在石刻館的重要位置,展示環境極佳。在納爾遜博物館最富盛名的中國廟宇展廳,智化寺萬佛閣藻井與山西廣勝寺下寺后殿巨幅壁畫《熾盛光佛佛會圖》、遼代木雕水月觀音、清代雕花格門扇和幾尊佛教造像一起,營造了令人震撼的中國文物展陳環境。

納爾遜博物館,智化寺萬佛閣藻井被陳列于山西廣勝寺壁畫《熾盛光佛佛會圖》上方。 (受訪者供圖/圖)

北京智化寺萬佛閣現狀。 (智化寺數字重建項目網站資料圖/圖)

但在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山西廣勝寺、北京智化寺等處,這些文物原來所在位置卻空空如也。

納爾遜博物館《文昭皇后禮佛圖》展陳環境。 (受訪者供圖/圖)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文昭皇后禮佛圖》所在殘壁。 (受訪者供圖/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因歷史原因,大量中國文物流落到歐美、日本等地,其中包括許多珍貴的不可移動文物,如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造像與浮雕、壁畫,以及山西多地的泥塑彩繪、大型壁畫……它們本為(石窟)寺、觀、建筑群體不可移動的一部分,卻被人為拆解移動、盜鑿販賣,離開了母體與故土。在流散過程中,這些被“肢解”的文物再度遭遇傷害。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的北魏《孝文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后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有晴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