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磨坊VS水稻:地理稟賦如何書寫“工業革命前傳”
小麥種植是“硬件導向”,需要開發工具以提高生產效率。而水稻種植是“軟件導向”, 它更依賴種植技術本身的改善,也不像小麥那樣需要研磨,脫殼后即可煮食,屬于勞動更密集的種植農業(工作量大約是小麥的兩倍)
(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10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提起工業革命,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珍妮紡紗機、瓦特蒸汽機以及鐵路火車帶來的近現代工業技術。但工業革命并非憑空產生。
事實上,早在工業革命之前,歐洲就經歷了一場長期的工廠革命歷程,它為工業革命準備了大量的技術可能,有學者甚至把它稱為“小工業革命”或“磨坊革命”——這就是歐洲各地在中世紀以風車和水車為動力的磨坊。水車在世界各主要文明的歷史上并不罕見,但如果把這種自然動力的磨坊與小麥結合來看,它所產生的影響甚至超越于工業革命本身。
“征服者”威廉入侵不列顛之后,立刻命人對英國各地進行了全面的社會調查和統計,并匯總編制了《末日審判書》。該書記錄,1086年的英格蘭已擁有6082座水車,這些水車絕大部分都用于磨坊。學者測算,當時一座水車產生的功率大約40-60馬力,能干60個人的活。這樣算下來,六千多座水車相當于36萬個勞動力,而當時英格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木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