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考慮中小學教師隊伍性別比例嗎?從斯巴達純“雄性化”教育說起

前現代社會認為女性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特質是一種對教育“有害”的氣質,而后現代社會則抨擊“陽剛之氣”在教育中的作用,這兩種教育理念的本質都是違背教育理念和人性成長規律,希望通過教育者性別角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為干預教育過程,“生產”符合自身意識形態標準和社會用途的“人形產品”的行為,無論是古代的“斯巴達戰士”,還是當代的“多元主義者”,本質都是人的非人化——人不再是人,而是某種軍事和政治工具。

責任編輯:陳斌

今年5月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發表了《教師培養須綜合平衡考慮性別》,文章指出:“全國高中、初中和小學階段的女性教師占比分別為54.37%、57.8%、70.02%,學前階段這一比例更是高達近98%。部分地區和學校女教師的比例遠高于上述總體比例,不少小學只有清一色的女教師。與20年前相比,各學段男教師都減少了近20個百分點,而且最近幾年新入職教師中,女性教師數量超過男性教師的狀況還在發展且加劇?!?/span>

文章對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性別失衡問題的現象和成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但對這一問題對教育產生的影響和可能的后果未能深入展開,因而遭到一些網友的質疑,認為既然中小學教師隊伍性別失衡是政策導向、個人發展、經濟收入等一系列復雜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一個結果,那么也必然有其合理性,其對教育的負面影響被夸大了。更有甚者,有網友認為專家提出這個問題是“危言聳聽”,是為了綁架政策強行干預中小學教師性別比例,奪走那些本來“屬于”女性的工作崗位。

教師隊伍“陰盛陽衰”是一個問題嗎?教師隊伍性別比例問題關系到未成年人性別角色定位和品格發展,進而關系到每個個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未來,這個說法站得又住腳嗎?

斯巴達人的故事:純“雄性化”教育之弊

人們對某個職業的“刻板印象”,其根源和歷史往往沒有其本身看起來那樣悠久,正如我們現在一說起“護士”就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女性形象的“白衣天使”,然而在200年前到更早的時間里,救治和護理傷員的護士卻都是不折不扣的大漢。

在教師,或者更廣義的教育者這個范疇也是如此。在漫長的前現代社會,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