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辛冠潔先生和他沒有實現的學術資助計劃
所謂的“國學熱”,我認為就是學術界有些人太窮了,想盡辦法要把國學變成自己的存款。
責任編輯:劉小磊
著名收藏家、學者、孔子基金會原常務副會長辛冠潔(1922-2022)先生。
要不是同事發來鏈接,我還不知道辛冠潔先生于2022年11月6日去世,101歲!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壽。
也許有人會說,他沒有學歷,沒有師承,算不上什么學者。但我要說,他的傳統文化修養好過很多學者。隨便舉個例子,某地有關部門到北京請一位著名歷史學家為家鄉題辭,結果發現這位名家連毛筆都不會拿,只好用鋼筆寫了幾個字。就是這幾個鋼筆字,也像蟲子在爬。也許有人會辯解:新中國成立后還有多少人用毛筆?不幸的是,這個學者出生于1930年代,那時毛筆仍然是主要書寫工具。辛公擅長書法,那是一筆一畫苦練出來的。
作為戰火中歷練出來的記者,辛先生1938年就入黨了,新中國成立后在外交部工作,“文革”后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所是社科院的老所,每個研究所又細分為多個研究組,現在叫研究室。辛先生是中國哲學史研究室主任,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主編的《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堪稱經典。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的學者不像現在有那么多掙外快的機會,當時各項事業剛剛起步,出書非常難,能夠得到寫作的任務,作者都感到光榮,全力以赴。二是山東是辛先生的老根據地,這兩套書由齊魯書社出版,經過了認真的編輯,錯訛很少。楊向奎先生花了十年時間主持的《清儒學案》八卷也是由齊魯書社出版的,但有上萬處錯誤,不堪卒讀,甚至出現“一九84年”這樣的格式,好像根本沒經過編輯加工。
1984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