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碼的1000天
以杭州、深圳的時間線為肇始,健康碼已經和國人相伴整整1000天了
健康碼的產生過程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初創企業、平臺企業和地方政府“接力賽”。
疫情后,通過健康碼的運用,各級部門更重視數據管理,也更愿意在這一領域投入資金。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2年4月22日,杭州市民展示多碼合一,健康碼、行程卡、核酸結果一屏顯示。
36歲的“大數據天才”馬曉東最近成了熱點人物。一則網絡消息稱,他發明了健康碼、行程碼。文章還介紹,馬曉東是蘇州一家數據科技公司創始人。
但南方周末記者查詢發現,這其實是一則舊聞。早在2022年1月24日,馬曉東所在科技公司就在社交平臺辟謠,稱馬曉東并非是健康碼、行程碼的發明者。
健康碼的發明者引發關注和討論,這同疫情三年來,“碼”和人們生活的聯系不無關系。
起初,健康碼的設計始于顯示使用者的健康狀況,恢復企業生產的目的。后來,“綠碼”成為人們進入公共場所的準入標準。再然后,一些常態化功能也被開發,在杭州、廈門等地,憑健康碼已經可以完成掛號、繳費、醫保結算等全部就醫流程。
除了在健康領域,“碼”的形式也在其他領域得到運用。那么,健康碼到底是如何產生、運作的?各種不同的“碼”正對社會治理產生什么影響?
源于復工復產需求
健康碼原型開發花了多長時間?答案可能過于“簡單”:杭州一家初創企業的3人研發團隊,花了8個小時。
由于情況緊急,這家企業和政府的業務合同直到系統上線后才簽訂。
2020年2月5日凌晨5點,在杭州余杭區政法委的一間辦公室里,生成了第一版健康碼——一個簡潔的藍色調H5頁面,填報信息后,二維碼會變色。杭州碼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碼全科技”)的研發總監俞健在這間辦公室里熬了個通宵,另兩名團隊成員都還在老家,線上參與合作。
2020年2月4日,已是農歷正月十一,對余杭區來說,就面臨怎么做好復工復產的問題。馬上要迎來第一批返杭人員,如何知悉高風險人群情況,又讓低風險人群流動起來?
在這天上午的工作會議上,余杭區領導受鄭州、上海發布的用于統計返城人口在線表單的啟發,提出是否也能做一個電子填報系統,用于追蹤外來流動人口。
時任余杭區政法委信息技術科科長鐘晨記得,當時社區200名工作人員進行入戶排查,登記姓名、聯系方式,是否有旅居史,是否有發熱癥狀等信息,一下午只排查了不到3000人,信息還只登記在紙上,需要進一步做電子錄入。
會議上,又有人提出,是否可以讓系統增設一項功能,直觀地顯示使用者的健康狀況,取代此前用于社區管控的紙質憑證。在當時,社區和一些路段設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