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撒潑怎么辦?當以“冷酷”阻斷胡鬧得利預期
人到中年,越發覺得這種樸素的“放手任撒潑”方式,透著家庭教育或人格教育的基本內核:以果決的手腕,堅決切斷人性中的愚妄、狡黠線條或“路徑”,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以鬧分配”行不得、知書達理才是正題。而這種“手腕”看似冷血,實則是真正的愛護。這是和孩子達成共識、和社會規則實現共融的必有之舉。
責任編輯:陳斌
河北石家莊馬先生拍到一則視頻,挺有意思:一幼童躺地上撒潑,媽媽在一旁淡定觀看。其間,幼童還觀察過媽媽的反應,而做媽媽的只是一次次把他抱起來再放到地上,以示“請便”。雙方對峙了十多分鐘,幼童最終妥協,自己站了起來。而此時,做媽媽的也給幼童拍拍褲腿上的灰,抱了起來。
看完視頻,可用事小理大來概括。對視頻中的家長和幼童來說,都經歷了一場考試。于媽媽而言,面對孩子“撕心裂肺”的惺惺作態,是妥協還是“冷酷”到底,著實考驗心態。畢竟,不是每一個“撒潑派”都會在十分鐘左右就完事的。于幼童而言,他發現,這招一點用都沒有,不僅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反而白白耗費體力,還丟了臉,所以最終站起身,算得上止損、重歸正常的生活場景。別以為小孩不懂好壞,小孩內心深處很清楚,這是上策。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撒潑的天性,科學家鄭重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