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訟累求解:全國涉老案件一年增加12%
老年人的訴訟能力比較弱,情緒波動比較大,證據意識也相對薄弱?!八麄兂3S冒l誓代替舉證,用品格保證代替書面證據?!?br />
涉老案件的類型不同于以往主要集中在婚姻家庭領域,近幾年愈發向經濟領域的民間借貸糾紛傾斜。
“這涉及他們的房子、錢,甚至涉及他們后半生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更好活著的問題?!?br />
(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錢昊平
2022年重陽節前夕,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在亞運村法庭舉行開放日活動,亞運村法庭是北京首個“適老化”法庭。
原以為交給養老院的押金會“打水漂”,86歲的李蓮準備放棄,不再通過訴訟解決,“人家都說千萬別打官司,即使贏了,對方耍賴,法院輕易不采取強制措施,也會拖個兩年、三年”。
但最終在家人的支持下,李蓮還是走上了法庭。2022年4月,北京朝陽區法院立案后交予亞運村法庭審理。
該法庭有個標簽——北京首個適老化人民法庭,從2021年年末開始集中審理朝陽區涉及老年人權益保障類民事案件。
開設適老化法庭的背后是涉老訴訟的大幅增加。2017年以來,朝陽區法院審理的涉老民商事案件增長了42%,同一時期,朝陽區內訴訟案件平均增長率為26%。
在朝陽區法院之前,國內已有多個地方探索適老化訴訟新路,設立老年法庭或老年合議庭。
白云是上海靜安區法院涉老法庭的法官,她覺得在涉老案件審理中,最關鍵的是如何走進老人心中,獲取老人的信任?!昂诵木褪歉鶕麄兊男愿裼嗅槍π缘販贤?,讓對方感覺到我們是來幫助他們的?!?/p>
2020年1月15日,四川都江堰市一92歲老人稱財產被保姆侵占,提起訴訟。
看得見的改造,看不見的連接
李蓮退休前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醫生。她的案件并不復雜,但此類與養老機構的糾紛在涉老案件中頗具代表性。
2018年4月,李蓮的老伴因腦梗去世,兩個孩子不在身邊,她計劃找家養老院解決自己的“身后事”。
李蓮和老同學找到了位于北京五環內的一家民營養老院。對方承諾,交5.8萬元押金就給留床位,隨時可入住。若不住,只收200元工本費,返還其他錢款。2018年4月底,李蓮和同學一起交了錢,“我覺得反正有那么個地方,到時候能去就行了”。
交了錢,但他們并未入住。
之后,北大第一醫院也組織退休職工參觀了很多養老院,有的不需要押金。
2021年2月,李蓮和同學決定更換養老院。幾番爭執后,上述養老院在2021年9月和她們簽訂轉讓協議,承諾盡快將床位轉出后退費,若2022年2月22日還未轉出,扣除200元工本費,退還其他費用。
到了2022年3月,李蓮與該養老院聯系時,對方還一味搪塞,并未履行承諾。
恰巧,李蓮那個同學的女兒認識律師,于是決定走法律途徑。2022年3月18日,代理律師向朝陽區法院提交了起訴文件。
2022年4月1日,法院系統顯示正式立案,由亞運村法庭負責審理。法官助理徐川涵在收案后,考慮到訴訟流程比較繁瑣,第一時間聯系養老院,提前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