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1—2022學年)》發布:聚焦鄉村教師生存環境與鄉村教育資源分配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屆筑夢者公益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政府、企業、機構及傳媒界的多位代表,圍繞“鄉村振興”“公益品牌”“互聯網+公益”等熱點領域議題分享真知灼見。在“權威發布”環節,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明鑫發布《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1—2022學年)》。
辦一所學校需要花多少錢?幼兒園老師過得怎么樣?“職普分流”面臨怎樣的困境?捐給學校的設備,老師們都會用嗎……這些問題在《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1—2022學年)》(以下簡稱“報告”)中,都能找到答案。
“對于媒體而言親臨現場是觀察的最佳姿態,對于一家媒體智庫而言也是如此”,南方周末研究員趙明鑫介紹,這份報告立項于2017年,持續進行了五年的實地調研,并確保以學年為周期獨立觀測,并結合問卷調查、線上線下訪談等方式,試圖構建對鄉村教育發展景觀的立體描述。
其中,本學年實地調研112所學校,訪談人數超過340位,其中包括各階段教育施行主體的管理層、教師、學生,以及政府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村兩委干部、教育研究學者和公益機構負責人等,累計訪談錄音整理196.5小時。在問卷調研方面,篩選回收有效問卷3718份。
基于這樣的觀測研究方法,報告認為:中國鄉村教育發展正處于資源沖突與深層激流涌動的新時代。
報告回顧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鄉村教育發生的喜人變化。十年來,鄉村教育在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質量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十年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同時,調研團隊在深入一線后,也發現了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著種種挑戰。調研發現,鄉村教師普遍面臨工作負擔重、工資待遇低、生活條件差的問題;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在升學率的壓力下,大量“副科”缺乏專職教師和配套資源,應試教育仍占據主導地位;職業教育的框架雖已基本搭建完成,但鄉村地區對教育的觀念變化緩慢,導致職業教育仍有巨大空白;留守兒童群體依舊龐大,且缺乏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
報告希望在用腳步丈量中國鄉村后,通過盡可能詳細的調研與適讀感強的敘述,帶領讀者們,審視現狀與沖突,尋找脈絡和路徑,為關心中國鄉村教育的人士提供更有價值的思考。
“從問題出發,我們會持續尋找路徑”,趙明鑫表示,未來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將持續關注鄉村振興與鄉村教育發展,通過案例研究、智力建設和政策推動等形式,發力中國鄉村教育及其社會公益。
掃碼獲取《中國鄉村教育觀察報告(2021—2022學年)》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