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發布:聚焦互聯網與公益透明
2022年11月17日,南方周末第三屆筑夢者公益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政府、企業、機構及傳媒界的多位代表,圍繞“鄉村振興”“公益品牌”“互聯網+公益”等熱點領域議題分享真知灼見。在“公益新思”環節,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研究員鄭碩發布了《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其中,短視頻用戶9.62億,網絡直播用戶7.16億,分別占網民整體的91.5%、68.1%。
鄭碩提出,從數據和現狀上來看,存在廣泛“公眾基礎”的互聯網與越來越面向公眾的公益,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領域,經歷了嘗試、碰撞、合作的一系列過程,交織在一起,延伸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公益發展路徑。
現存30家民政部指定的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多數由互聯網公司運作或是由社會組織設立,還有部分由銀行、媒體或新科技公司發起。目前,互聯網募捐平臺發展參差不齊,“二八效應”明顯,頭部平臺由于本身具有先天的“流量”優勢,在入駐項目數量、捐贈總人次、募款總金額上都遠超其他平臺,從資源、影響力等維度評估都占據絕對優勢。
而在互聯網公益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鄭碩談到,“公益透明”這個看似“老舊”的議題,如今又被放到了社會的聚光燈下。包括多家互聯網籌款平臺在內的各方主體,也在不斷探索和倡導公益透明,大大強化了公眾對公益透明度的關注。一方面,公益透明需求持續放大,另一方面,公益透明也需要高顆粒度。
此外,鄭碩還提出,目前仍存在現有框架與公益生態不匹配、互聯網公益尚未形成場景閉環、公益機構對數字化熱情不高等問題,并針對性給出了相應的警醒或建議?!盎ヂ摼W公益是雙向奔赴的,”他表示,“意味著互聯網與公益的相互賦能,而不僅僅是某個主體的單方面迎合?!?/p>
掃碼獲取《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