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解讀:互聯網公益的突破、沖擊與趨勢

從數據和現狀上來看,“數字化”儼然成為中國公益生態的一大特色。在這樣的大潮下,被改變的不僅是公眾參與公益的形式,還有公益組織運作公益的模式?!盎ヂ摼W對公益生態產生了哪些影響?”“互聯網公益熱潮中公益組織怎樣維持公信力?”“透明度在其中扮演怎么樣的角色”......尋找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也正是在探索中國互聯網公益發展的路徑與方向。

發自:北京

2022年1117日,第三屆筑夢者公益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政府、企業、機構及傳媒界的多位代表,圍繞“鄉村振興”“公益品牌”“互聯網+公益”等熱點領域議題展開分享。在“公益新思”環節,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以“互聯網與公益透明度”為題對《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下簡稱“報告”)進行發布。

定義:雙向奔赴的互聯網公益

什么是互聯網公益?面對這個問題,報告首先梳理出互聯網與公益結合的基礎與路徑。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其中,短視頻用戶9.62億,網絡直播用戶7.16億,分別占網民整體的91.5%、68.1%。

其中,我國50歲及以上網民占比從2008年底的5.7%提升至20226月的25.8%,規模接近3億。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也特別提出: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深入推進,截至20226月,452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并通過水平評測,不同群體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得到較好滿足。

而根據最新可查閱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4.9%??梢?,互聯網正在向全民滲透,老年和未成年網民的參與比重也已達到較大規模。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存在廣泛“公眾基礎”的互聯網與越來越面向公眾的公益,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領域,經歷了嘗試、碰撞、合作的一系列過程,交織在一起,延伸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公益發展路徑。

基于此,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對“互聯網公益”作出如下定義:“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借用互聯網手段開展的新型公益形式,是互聯網與公益的雙向賦能?!?/p>

互聯網募捐是互聯網公益的重要方面,但需要明確的是,“互聯網公益”既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公益,也不只是上傳到互聯網上的公益項目,而是將技術作為手段、讓公益數字化的表現。當把互聯網視為一種媒介融入公益,它能夠被運用于公益的方方面面:品牌及其傳播、籌款、項目管理、公開透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公益也應主動利用新技術進行創新,解決社會問題,讓公眾通過互聯網了解、認知并參與公益。因此,互聯網公益是一個雙向概念。

“深度融合”與“相互賦能”便是互聯網+公益模式的關鍵。

“二八效應”的互聯網公募平臺

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公益慈善與數字減貧”論壇上,民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春生表示:“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慈善事業的深度融合,相互賦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各界通過參與互聯網慈善活動進行道德實踐的便捷性、及時性和有效性?!?/p>

當然,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深入追溯,互聯網與公益的磨合也存在著諸多問題,“二八效應”在報告中被提出。

從2016年至今,民政部累計指定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32家(下簡稱“互聯網公募平臺”,其中有2家已退出)。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針對民政部公布的三批互聯網公募平臺公開數據進行了統計。

現存30家民政部指定的互聯網公募平臺,多數由互聯網公司運作或是由社會組織設立,還有部分由銀行、媒體或新科技公司發起。

報告發現,互聯網公募平臺發展參差不齊,“二八效應”明顯,騰訊公益、支付寶公益等頭部平臺由于本身具有先天的“流量”優勢,在入駐項目數量、捐贈總人次、募款總金額上都遠超其他平臺,從資源、影響力等維度評估都占據絕對優勢?;谄脚_發起方性質來看,互聯網公司運作的平臺相對表現良好。

據《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項目組(下簡稱“項目組”)介紹:“目前30家平臺發展不均衡,但是經過民政部篩選的平臺,其實意味著這些平臺背后本身就有龐大的資源可以支持公益行業發展,如果未來這些平臺能夠被有效利用起來,其能量不可估量,我們對此是有期待的?!?/p>

此外,理論上不屬于“公益”范疇、但帶有慈善性質的重大疾病愛心籌款平臺,如水滴籌、輕松籌等,仍勢頭強勁。

公益透明度再度成為年度熱點詞

雖然互聯網在公益領域的“可發揮”場景十分多樣,但在目前的實際應用中,行業的聚焦點仍然在籌款上。各互聯網平臺將幫助籌款作為最重要的功能,各公益機構更是將籌款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工作。捐贈人的體驗也常常被忽略,未能搭建社群、實時反饋、回訪溝通……這些籌款之后的“服務”正在成為捐贈人越來越廣泛且重視的訴求。

公益不能止于籌款,否則將無法持續。包括公開透明、優化體驗在內的其他部分,應與籌款環節構建起良性循環的關系。在互聯網背景下,公益場景尚未形成閉環。

在互聯網公益蓬勃發展的過程中,項目組談到,“公益透明”這個看似“老舊”的議題,如今又被放到了社會的聚光燈下。包括互聯網公募平臺在內的各方主體,也在不斷探索和倡導公益透明,大大強化了公眾對公益透明度的關注。一方面,公益透明需求持續放大,另一方面,公益透明也需要高顆粒度。

近些年來,公益在互聯網的加持下飛速發展,冰桶挑戰、明星公益、疫情捐贈等一系列熱點現象,不斷沖擊公眾的眼球。同時,各互聯網公募平臺積極推動全民參與捐贈與社會實踐,公益機構的籌款更加面向公眾,公益機構需要更加重視同公眾之間的關系。在這些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公益生態必然引發對內生動能的思考與優化,公開透明的需求被持續放大。

互聯網公益,或者說整個公益行業,在推進透明化并產生真實可見的成效方面,目前看來仍有一段較長的路程要走,而互聯網作為一種有效工具,并沒有被充分使用。

多家互聯網公募平臺都對加入其平臺的項目提出要求,需定時反饋項目進展。在透明方面,出現了平臺“倒逼”機構的趨勢。

對于優秀的公益機構和公益項目來說,公開透明是必備要素,這意味著需要具備完整的問題解決鏈路,以及能夠被推敲、被檢驗的底氣及方式。當然,在公益機構的信息公開方面,可分為法定要求公開內容和依據機構自我意愿公開的內容,前者是必須履行的機構義務,后者則由機構自主考量,透明并非目的,信任才是。

“透明度”不僅僅只關乎于財務數據,更需要結合捐贈者參與感、項目效果、公眾影響等其他能夠為機構或項目公信力加持的要素。公益透明也并不意味著“一覽無余”,而是一種對“利益相關者”的負責。

互聯網公益生態正在發生變化

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與公益正在相互影響、相互加持,一種生態正在悄然間被孕育出來。但在這個過程中,帶來的變化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

作為報告核心部分,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就相關調研工作,總結發現了一些新現象與新問題,并針對性給出了相應的警醒或建議。項目組介紹,報告將目光聚焦在了現有框架與公益生態不匹配、互聯網公益尚未形成場景閉環、公益機構對數字化熱情不高三方面。

報告認為,在公益生態中,“框架”包括法律、制度、平臺規范等多方面,由于互聯網瞬息萬變,顯然公益領域的現有框架滯后于現實需求,在個人求助這一方面尤為突出。

早在2016年,民政部就已經明確提出,在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組織、個人包括平臺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但個人為解決自身或家庭存在的困難,發布求助信息的情形屬于“個人求助”,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制的范圍。

然而,這樣的界定并不被公眾普遍認知,而且因互聯網傳播力極強、受眾范圍廣,尤其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公域場景,個人求助的“公開”性質越來越強,與公開募捐的界限也就顯得尤其模糊。加之直播帶貨興起,以“公益”為由頭的賣貨行為廣泛出現,其中風險不言而喻。

在短視頻、直播領域出現的“泛公益”內容頗受歡迎,其中不乏借助互聯網力量宣傳公益者,但也有人趁機通過塑造“公益”形象以實現直播帶貨和打賞目的,因此問題頻發。

報告指出,管理規范的滯后、現有框架與公益生態的不匹配等問題,均需要各平臺、機構、從業者共同努力,推動從法律、政策、制度、共識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和覆蓋。

創新是互聯網公益永恒不變的話題

雖然問題眾多,但是也不乏新的變化與嘗試。

互聯網對人們生活影響最深刻的是溝通方式與效能發生改變。線上溝通讓跨域的信息同步成為現實,而互聯網更多的功能延展也都基于此。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客觀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公益機構將原本在線下呈現的活動搬到線上,線上會議、線上展覽已然成為公益行業常態。但是線上融通能力不足的問題也就此顯現,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觀察到,許多原本線下千人規模的活動轉為線上進行后,參與人數遠不達預期。

不僅僅活動形態的改變。在互聯網的加持下,公益的傳播、籌款、服務也都玩出了新花樣。彈幕、直播、游戲植入、虛擬藏品等新穎的互動模式,開始成為年輕人接觸公益的新起點。

互聯網技術延展了創新的可能性,不同于以往公益機構“獨攬”公益創新責任,如今政府、互聯網公司、公眾都紛紛通過互聯網為解決社會問題添磚加瓦。

綜合種種案例與宏觀情況,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發現,互聯網公司在公益創新上的表現尤為突出,而另一邊,公益機構的創新動力卻出現嚴重不足??v觀各互聯網平臺上的公益項目,議題關注集中性較強,幫扶模式同質化嚴重。

這樣的現象似乎存在客觀原因,互聯網公司天然具備技術優勢,在互聯網面前,公益機構的“專業性”不足,難以適應快速迭代的互聯網發展節奏,更難以創新利用互聯網中層出不窮的新工具。

“技術是無限大的,社會問題是擺在那的”,一位公益研究者在接受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的訪談時表示,“互聯網、公眾都在創新,但公益機構作為中間的承接者,反倒很多時候沒有承擔起創新的責任?!?/p>

基于這樣的認識,報告在結尾處提出觀點:“作為社會問題解決的探索者,如果公益機構停滯不前,未來擁有更多資源的互聯網公司和更加靈活且行動力強的公眾或將接替其職能”。

此外,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在調研過程中,還發現了部分優秀互聯網公益創新案例,在報告中分別對公益“股東人”大會、“鄉村兒童操場”公益計劃、“眾聲”無障礙輸入公益計劃、雪豹數字化保護、區塊鏈公益的探索與模式進行了介紹。

掃碼獲取《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1-2022)》

網絡編輯:鳴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