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姐弟戀比例超過同齡結婚比例,姐弟戀怎么流行起來了?
社會輿論不應對婚齡差距較大的“女大男小”指手畫腳,動輒說女性“吃嫩草”、說男性“戀母”,這本質上是將女性的生育功能看得比個體還重要,也說明男女平等的進程還需推進。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姐弟戀為何開始流行。
責任編輯:劉韻珊
(IC photo / 圖)
近日,全國多地發布2021婚姻登記大數據。
其中,安徽省去年登記結婚的姐弟戀(即“女大男小”)超過兩成,而杭州市去年也有萬余對姐弟戀步入婚姻。這兩地姐弟戀占比均超過男女同齡結婚人數的占比。在武漢的婚戀市場上,同樣出現了姐弟戀需求上升的趨勢。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姐弟戀并沒有得到輿論的普遍支持。社會對于姐弟戀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動因是什么?
“男大女小”仍是主流
任何婚姻必然存在匹配,夫妻年齡的匹配又是最基本的,也是性別地位、社會心態很直觀的體現。從古至今,“男大女小”都是婚姻匹配模式的主流,固然當下一些地方“女大男小”的姐弟戀開始流行,也仍沒有根本上扭轉這個趨勢。
從我國周朝開始,男女成婚的年齡規定就是“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男大女小”模式,之后不同的朝代對于男女婚配年齡有不同的規定或倡議,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或“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但從來不曾出現過“女大男小”的模式。
包括當前我國的婚姻法,男女法定結婚的年齡為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仍然是“男大女小”。
多年來,不同的學者所做的多個抽樣調查,也均佐證了“男大女小”才是婚姻中的絕對主流。
比如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風笑天,利用2008年北京、上海、南京、武漢、成都等五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