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田間守初心:中華財險的發展之路
深耕代表著什么?
在農業領域,當一塊田地要播種、插秧之前,先須通過犁田把田地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淺層的土壤覆下去。因此,深耕是必須重視的農事活動。而在廣闊無垠的土地上,除了農人的深耕外,還有人默默地與時間為伍,不計回報地付出,只為在中華大地結出壯碩的果實。
作為我國規?;洜I農業保險歷史最長的保險公司之一,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耕“三農”領域三十六載,勇擔服務“三農”責任,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駕護航。深耕,意味著一份責任與沉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编l村振興也進入“加速期”,大部分“靠天吃飯”的農民朋友應該如何保證自己的收入,維護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保險企業應不斷發揮自身優勢,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升級開發農業保險產品,利用科技工具,織牢織密現代農業保障網,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勝天一籌的底氣
“埋汰秋”——老一輩農人口耳相傳的天氣現象,指的是在農區秋收期間降水頻繁,導致土地偏濕偏澇。在內蒙古興安盟地區,一到10月份收獲季節就會出現這樣的惡劣天氣,導致收割機下不了地,成熟的作物收不回來。“豐收不豐產”是農人最為心痛的事情。
家住內蒙古興安盟桃合木蘇木的玉米種植大戶白光輝常常陷入悲喜二重天的情緒中:今年種的2500畝旱地玉米迎來了大豐收,但農人敏感、細膩的心思,又讓他望天興嘆。于是他將自己的苦惱之事說給了正在農地考察的中華財險的工作人員聽:“能不能增加一個保險,多一重保障?”
傳統的種植業保險產品,通常在農作物成熟并達到收獲標準后,保險期限就結束了。保障的終止,意味著一旦極端天氣來臨,農戶就會非常被動無助。在提煉了農戶共性需求后,中華財險決定因地制宜,彌補收獲期的空白領域,推出創新型的“收獲期保險”。
首期推出的大豆、玉米等商業性收獲期保險,徹底保障住了最后一個環節:覆蓋了農作物在收獲過程中所面臨的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風險。保險期限自種植保險保期結束次日起計算,一般為一個月,具備“短、平、快”的優勢。
日夜祈禱的白光輝終于吃到了一顆“定心丸”——當他得知中華財險興安盟中心支公司開發并推出了一款“中華財險內蒙古自治區商業性玉米收獲期保險”后,于9月16日為他的2500畝旱地玉米投保了這款產品,繳納了保險費10萬元,獲得了250萬元的玉米收獲期風險保障,為他的旱地玉米上了“安全鎖”,解了“心頭難”,這也是內蒙古地區首單商業性作物收獲期保險。
興安盟是全國重要的玉米主產區之一,玉米年產量常年在100億斤以上,玉米就是農人眼中的“香餑餑”,享有同樣待遇的還有被譽為增收致富“金豆豆”的大豆。2022年,農業農村部在多地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以擴大種植面積,提升產能。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成為當地農人提升產能增收的重要技術(圖/視覺中國)
“大豆+玉米”,這個組合能行嗎?在保守農人的理解中,“矮個子”大豆通常只長到小腿位置,“高個子”玉米則長勢喜人,往往能到2米,這樣的“身高差”能否為鄰,農人在心里打了個問號。又因為當地政策性保險中僅包括玉米,不少農戶又找到了中華財險,講出了他們的擔憂。
隨著《內蒙古自治區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方案》的下發,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在內蒙古自治區4個旗縣落地實施,可謂是來了一場及時喜雨。
保障更充分、更全面了,農戶的積極性更高了,“黃金搭檔”收獲頗豐——采用玉米帶與大豆帶復合種植,既充分發揮高位作物玉米的邊行優勢,擴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間,實現玉米帶和大豆帶年際間地內輪作,又適于機播、機管、機收等機械化作業,在同一地塊實現大豆玉米和諧共生、一季雙收。
中華財險查勘人員使用無人機查驗農田情況(圖/中華財險官方訂閱號)
自2007年起,中華財險主動承辦了新疆、內蒙古、湖南等六省份的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成為全國首批經營財政補貼型農險業務的公司之一,并通過不斷的實踐試驗、摸索總結,為我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的快速增長、覆蓋面的不斷擴大、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各項制度的建立健全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對土地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為了興農安邦的大國使命,中華財險始終以貫徹國家惠農強農政策為己任,發揮著社會穩定器、經濟減震器的重要作用。
無處隱形的意外
金融澆灌,更在于“精準”二字。中華財險始終在“精準”上下功夫,讓意外無處遁形。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這里草木豐茂,是理想中的畜牧地。但受限于交通阻礙與經濟發展,大部分牧民的養殖理念仍很落后。每當高原進入漫長的冬季降雪期,考驗也悄悄來臨。
將保險與增收有效結合,才能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拔覀儼l放藏漢雙語宣傳冊,對牧民進行宣傳,經過多年經營,現在大部分牧民已經有了保險意識?!蓖ㄟ^豐富完善保險保障配套機制,中華財險將陽光普照在這片草原牧場之上。
除對牦牛養殖業前端的牦牛、牧草進行保障外,中華財險還發揮保險在防疫衛生方面的作用,推廣保險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聯動機制,對死亡的牦牛進行無害化處理。
在若爾蓋縣達扎寺鎮紅光村牦牛保險定損查勘點,陸續有牧民將死亡的牦牛拉到這里,工作人員忙著登記、拍照、核實。一系列理賠程序完成后,死亡的牦牛會由無害化處理公司統一裝車處理。
以往通過填埋或焚燒方式處理死亡牦牛,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而這樣的創新無害化處理,不僅可以變廢為寶,還對生態環境大有裨益。
為加快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中華財險升級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解決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難題,目前“保處聯動”模式已推廣到162個縣市區。
青山綠水,孕育著生命與希望。隨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天保工程、大規模綠化全川等行動持續開展,四川省青川縣森林覆蓋率從二十多年前的不到50%,已增至74%。全縣25萬人口,分散在3216平方公里土地上,地廣人稀,盡顯生態之美。
中華財險工作人員與牧民一起查驗牦牛健康狀況(圖/中華財險官方訂閱號)
更好的生態,帶來了新的問題,美麗背后有隱憂。隨著森林面積的擴大,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也無藩籬。加之當地強力推進野生動物保護,嚴厲打擊違法狩獵行為,人獸沖突愈發突出,動物下山傷人、毀壞農作物事件頻頻發生,百姓苦不堪言。
從2016年開始,青川縣政府聯合中華財險推出了野生動物傷人保險。通過較小的資金投入,撬動更大的保險覆蓋面,隨著試點推進,野生動物致害保險已在四川江油、寶興、平武、雅江、通江等多地探索實踐。與此同時,保險賠償范圍也擴大了,野生動物致害畜禽和農作物,也納入賠償范圍,并明確了各個品種的賠償標準,保險年度累計賠償限額800萬元。
還山林之美,才能美美與共,形成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中華財險為農業與畜牧業穩定發展撐起“保護傘”,讓自然寶藏更被充分利用與珍視。
“云”漁夫的笑顏
“早上6點一次,傍晚6點一次,半夜也不能掉以輕心。”為了養好魚,廣東省肇慶市水產養殖合作社的帶頭人馬國斌起早貪黑,親力親為。
為了照料8900多畝的養殖水面,巡塘是他們雷打不動的日常工作。據馬國斌介紹,溶氧度、pH值酸堿度和水溫三項指標對魚的存活和生長非常重要。因此,管理調節好魚塘的水質是個技術活——“嬌氣”的“池中之物”對水里溶氧量要求極高,稍有不慎,魚塘底部缺氧就會造成不小的損失。
這個夏天,強力臺風接踵而至,水產大戶們嚴陣以待,這一次他們有了新的幫手。今年7月,中華財險對他們的魚塘進行了“升級改造”:為魚塘加裝了溶氧、溫度組合傳感器、pH傳感器、水產養殖物聯網控制柜、水下攝像機、農事微型氣象站等設備。
有了這些裝備,馬國斌隨時打開手機就能查看水體溶氧量、溫度、pH值以及地面上的風力、降水等指標,還能實時觀測到水下魚的生長狀況?!斑^去巡塘是跟著感覺走,現在是看著數據走”,對于這些變化,馬國斌贊不絕口。
馬國斌,身后是魚塘的物聯網設備(圖/中華財險官方訂閱號)
業內首個“5G物聯網水產養殖保險”,利用信息數字化手段,探索大數據在漁業領域的采集、挖掘和應用,建立了“保險+科技+服務”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了漁業保險與產業服務的多主體聯動,推動了保險與產業升級的協同發展。目前,“5G物聯網水產養殖保險”主要在江蘇、廣東兩個水產養殖大省進行試點創新,已經部署了百余套設備,合作了70多家漁業養殖企業及農戶。
為持續提升優化精準承保理賠水平,中華財險順應國家數字鄉村戰略和智慧農業發展的趨勢,不斷提升農業保險信息化、智能化、線上化和自主化水平。通過科技賦能,持續加大衛星遙感、無人機、移動勘察等技術應用,探索符合農業風險管理規律的精準承保理賠新模式,利用“空天地一體化”遙感地理信息應用,以“按圖作業”推動種植險實務流程再造,代替粗略誤差大的人工查勘手段,推動承保真實、理賠準確,回歸保險保障本源。用賠款、用汗水、用贊譽、用口碑,成為“金山銀山,保險是靠山,農險走在先”的真實寫照。
作為我國農業保險的先行者,中華財險牢記“服務三農”的初心使命,在鄉村振興等領域亦積極發揮保險保障作用,履行國企責任擔當。中華財險發布的《中華保險服務鄉村振興的行動計劃(2021-2025)》顯示,公司將把“三農”保險業務的占比由20%提升到25%,全面提升公司服務鄉村振興的貢獻度,大力構建助力鄉村五大振興的產品體系和長效機制。
一個個農民的笑顏,一個個關于豐收的故事,都離不開中華財險的保駕護航。通過不斷創新產品模式,發揮科技核心驅動力,中華財險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功能,與國家大局同頻共振,譜寫發展新篇章。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