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錦萍:越透明越好?公益透明的“尺度”與邏輯

同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的對話,是從公益透明度這個話題展開的。由此延展開來,金錦萍試圖捋清信息公開與公益組織發展和公眾之間的關系,有“度”,是這次討論的關鍵詞。

發自:北京

“一個公益組織一覽無余就是好嗎?”

金錦萍的問題提出時,似乎便帶有答案,“也不是,對吧”。在她看來,透明度只能稱作“相對形象一點的描述”,用專業一點的詞匯,應該叫做信息公開或信息披露。

透明有度:需求導向的信息公開

關于公益透明度的討論,在本世紀初一連串的“啟蒙事件”紛爭下驟起。金錦萍認為,彼時作為“當事人”的慈善組織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不夠充分,而這樣的討論本身在觀念上便是一次刷新。

但她認為,在今天這個時代來看,透明這個詞“并不是特別好”。

《二刻拍案驚奇》中,“透明”一詞后面跟著“知道”,取“徹底”之意。金錦萍認為透明的意思是光通過的時候不受任何阻礙,“毫無阻礙是一覽無余,慈善組織的專業性和組織性就被忽略掉了”。

這樣的“訴苦”在《中國互聯網公益觀察報告2022》調研過程中多有發現,“面對一系列或真或假的公益丑聞,公眾向來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公益機構”,有公益機構負責人稱,這樣的要求已經讓信息公開無度。

“公益組織是有隱私的,組織有組織的事業秘密,慈善從業者也有自己的職業尊嚴”,于是在透明之外,金錦萍更愿意強調透明的“度”,“不能只講透明,尺度很重要,正所謂萬事皆有尺度,過猶不及?!?/p>

她認為,這與公益組織的類型與特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公益組織可以按照不同性質、規模、形態、地域等劃分出多樣化的類型,由此呈現出透明度的差異化需求。

在符合法律底線性規定的基礎之上,公益組織可以根據其自身特征和需求選擇信息披露的程度。金錦萍以公司類比,“公司里面分很多種類,有閉鎖公司,比如說三個人開個有限責任公司,就不需要向公眾進行信息披露,但是上市公司就需要信息披露,因為股東人數太眾多了,而且股東的身份在不斷變化,因此這就意味著公司要披露必要的信息,讓投資者能夠進一步了解和判斷股價的生長空間”。事實上,公益組織的信息披露原則的邏輯與其非常相似:透明度或者叫信息公開,實際上就是讓公益組織的基礎信息和核心競爭力為利益相關者知曉。

在她看來,透明的“度”就如彈簧一般,上下伸縮之間自有其內在邏輯,“如果基金會的捐贈者數量非常龐大,而且有可能每天都有不同的捐贈者,甚至有匿名捐贈者,這時候就不可能說一對一地在運作,信息公開就會是更好的選擇了?!?/p>

另一方面,金錦萍將透明度與社會倡導相聯系,“即便是一個非公募基金會,可能不通過這個途徑去募集資金,但是依然要讓公眾看到、聽到該基金會所從事的公益項目的意義、價值以及所關注的社會議題重要性時,也會進行必要信息披露,這起到的是一種社會倡導的作用”。

同時信息披露還得遵循法律的規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信息不得公開。根據民政部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國有兒童福利社會救助機構832家,精神疾病服務機構144家,因為面向特殊的服務群體,這些機構的內容宣傳和信息披露必然經歷一道篩選以維護受益人的隱私自由和尊嚴權利。金錦萍說道:“像是女童保護、艾滋病防治、殘障救助等領域的公益組織,他是不可能做到完全公開的,這些信息也是依法不能公開的?!?/p>

如此,在透明度的背后,公益組織面對的是一系列復雜的問題:“哪些可以透明?”“面向誰透明?”“透明后會帶來什么”……

資源有限:公益組織的核心能力

這樣的選擇擺在公益組織面前,重要原因亦來自自身資源的有限。

“信息公開是需要成本的,”金錦萍坦言,目前我國的公益組織朝著多元化發展,大型公益組織與中小型公益組織共存,對于一些小型公益組織而言,“資金不足”“人員缺乏”“技術水平欠缺”等都阻礙著公益組織的透明度建設,“例如一些草根組織,他不是不想透明啊,他就是能力還不能企及”。

除了機構的資源有限外,“捐贈人的資源也是有限的”,金錦萍直言,在捐贈人選擇議題和組織的時候,自身資源的有限性會要求其慎重選擇,而判斷的標準是什么?

公信力或許是其中之一?!肮帕κ枪娲壬平M織對其利益相關者承諾的社會性問責制,包括其對一般大眾、新聞媒體、捐贈者、理事、員工、志愿者和許許多多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公信力源于公共責任和公共資源。良好的公益慈善組織要盡其所能地獲取,盡其所能地給予,既動用了公共資源又承擔著或重或輕的公共責任?!苯疱\萍認為,對于公益組織而言這種力量尤為重要,它是取信于捐贈者,取信于公眾,取信于所有利益相關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維度。

在她看來,公信力就是公益組織生命的底線。公信力提升了,捐贈者自然就來了。

“透明度”是公益組織試圖提升公信力的手段之一。一系列公益丑聞中,“詐捐”“暗箱操作”“套捐”等詞匯頻頻引發公信力危機,直接導致部分機構所能獲得的社會捐贈減少,“透明度”一度成為公益組織必須牢牢抓住的“救命稻草”。對于這種現象,金錦萍表示理解,“慈善行業也是一個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在這里依然奏效?!?/p>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規定:“慈善組織應當向社會公開組織章程和決策、執行、監督機構成員信息以及國務院民政部門要求公開的其他信息;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社會公開其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的財務會計報告須經審計?!?/p>

金錦萍解釋,“法律規定的信息披露具有強制性,要求不算太高,而公益組織選擇在強制內容之外進行的其他信息披露,才是形成其競爭力的關鍵,這具有任意性(或者稱為“自愿性”)?!痹诖诉^程中,透明度與項目成效產生了關聯,透明的“尺度”便有了差異化呈現。

不過,金錦萍強調透明度并非慈善組織最核心的能力,“還是要明確,信任不是陌生人之間通過信息公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取得的,它不取決于公開多少信息,”透明度能影響公信力,但并不等同于公信力,“有效性和專業性才是取得公信力的關鍵?!?/p>

談到這個問題時,金錦萍深有感觸,“我時常會問一些公益組織,‘你的安身立命之處是什么?’‘你為什么存在?’‘你干嘛要設立這樣一個組織?’‘你設立組織的宗旨和目的是什么?’‘為了完成初心,你有沒有去竭盡全力地研發你的公益項目?’”

在金錦萍看來,形成公信力的要素更重要的在于項目本身,這也反向為公益組織發展提出通路:

第一步是研判一個真實的社會問題,并且釋放需求;而后是思考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方法和路徑?!耙茖W、合理、有效,還要可持續”,金錦萍表示,“然后把做得好的方向釋放給他者知曉,尤其是利益相關方?!?/p>

何以有度:公共平臺與多元視角

從這個角度而言,將這些信息如何正確釋放,便有重要意義。

此前,一些公眾通過志愿的方式親身參與到項目中去,他們之中,有人長期扎根在公益一線,有人來回奔走于活動之中,有人投身于項目宣傳,有人活躍在幕后籌備……當公益項目的有效與專業完整地呈現在他們面前時,信任便應運而生。不僅如此,金錦萍舉例,比如一些人他本來就是項目曾經的受益者,獲得過幫助,那這部分群體也自然會愿意信任這個機構,將愛心傳遞下去。

這種直給的信息傳遞能夠為公益組織吸納一批忠實擁躉,形成穩定社群。

“你會發現這個時候這種信任并不取決于組織公開了多少信息,而是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已經對特定組織建立起足夠的信任,”金錦萍表示,“公益組織要與利益相關者建立起伙伴或戰友關系,這才是透明度或者信息披露背后的邏輯所在?!?/p>

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效率太低”。

據民政部《2021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90.2萬個,涵蓋教育、醫療、養老、環保、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資源有限加之疫情影響,公益組織僅僅依靠線下方式傳遞信息遇到重重困難,更高效和直接的信息釋放渠道被呼喚。

在金錦萍看來,騰訊公益、美團公益此類互聯網公益平臺正在扮演這樣的角色?!膀v訊這些年一直在努力地搭建一個更理想的公益生態平臺?!?/p>

2022年4月,騰訊公益推出首期線上公益“股東人”大會,哪怕只捐出一元的捐贈者也會收到邀約,并以“股東人”的身份參與大會。9月9日前夕,100家機構密集開展了共計105場公益股東人大會,百家機構齊發財報的現象一時引發行業熱議。據統計,首期公益“股東人”大會就吸引超過2300位愛心網友參會問詢?!拔揖璧腻X怎么花的?”“給受助人帶來了什么改變?”“今年收到的善款打算怎么用?”在“股東人”大會上,捐贈人可以對公益機構善款使用的透明度進行公開詢問和監督。

公益“股東人”大會, 是騰訊公益在透明度上的又一創新:一方面,每一位捐贈人都可以直接行使對捐款信息使用進度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另一方面,被質詢的公益機構也能借此機會向公眾展示自己,提升公信力。

結果是令人驚喜的,據金錦萍及騰訊雙方提供的觀察、數據交叉印證,參加首期公益“股東人”大會的公益機構滿天星公益,在會后不僅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且增加了近4萬的捐款額度,而這是該機構平時半個月的籌款量。

不過在金錦萍看來,增加捐款的數額并不是“股東人”大會最重要的作用,她更看重的是對整個公益生態的影響。

“公益生態是非常多元化的,有面向社會不特定公眾的,也有面向社區的,甚至還包括同時蘊含著自助、互助、他助和公助等多種目的的公益組織和公益項目,”金錦萍認為,受疫情影響,線下公益活動受到極大限制,公益的某一領域發生明顯變化,原本的溝通模式不再順暢,公益生態失衡,互聯網平臺便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我覺得公益‘股東人’大會它提供了一個溝通渠道,讓那些公益組織得以站在臺上去向感興趣的捐贈者展示自己?!?/p>

這也正是騰訊公益“股東人”大會等活動落地的現實意義之一,不僅如此,社會倡導價值也是此次大會的題中之意。

“公益股東大會的社會倡導意義尤為重要,”金錦萍從三個方面進一步做出解釋:首先是議題點亮,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向大眾展示那些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深遠意義的項目,發出倡導并提出解決方案,由此改變公眾的理念;其次是組織點亮,在這個議題里面會有很多組織,但是真正有勇氣有意愿站到臺上的組織,一定是一個敢于接受挑戰,甚至愿意去接受責難的組織,所以就給了組織展現自身的機會;最后是溝通對話,公益“股東人”大會搭建起組織與捐贈者之間的一種連接對話,但是這種溝通應該是平等的,而并不存在哪一方是居高臨下的。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溝通同時也在創造一種公益文化:施助者、受助者以及這兩者之間的以公益為業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匯總來看,一個由互聯網公益平臺搭建的新型公益生態已初現雛形。在現今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互聯網+公益模式引導著公益的發展:公益組織回歸初心,瞄準社會痛點,展開有意義的公益活動;做到透明有度,以平臺為依托持續保持與捐贈人的有效溝通;捐贈者信任公益組織,合理分配自身資源,并有尺度地行使知情權與監督權。

但是世界仍然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面對這些無常,金錦萍開始自問“真正好的,能夠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是什么呢?”

她沉思了片刻,隨即自答道:“尊重價值理性,提供盡可能多的慈善路徑和工具,讓大家自由選擇,社會上有很大量的中介組織、慈善行業組織、服務性組織、支持性組織被催生出來,助人從善,所有想從善的人從內心流淌出的善都能夠非常順暢地實現;慢慢地,形成一種公益生態,乃至公益生活,自然而雋永……如此,便好?!?/p>

網絡編輯:鳴星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