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在中國:“以前是Buyer,現在是Seller”
“如果你愿意多付點錢,(潔具)也可以享受汽車級別的電鍍品質?!?br />
中國勞動力便宜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來到太倉投資的德企都是因為中國有龐大的市場。
過去中國企業都是向德國學習,最近幾年出現了對德國進行技術、管理模式的“反向輸入”。
(本文首發于2022年11月24日《南方周末》)
發自:蘇州太倉
責任編輯:馮葉
德企托克斯處處體現著一絲不茍的德國形象,建筑墻體為白色,其余部分則是一水的綠色。
2022年11月初,就任不滿一年的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成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和西方國家領導人。
與朔爾茨一起來華的,還有一個由巴斯夫、寶馬、大眾等12家企業高管組成的代表團,其中一半企業位列世界500強,行業覆蓋化工、汽車、醫藥生物科技、金融、能源、制造、食品、運動用品領域。
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2021年,中國是德國的第二大出口國,出口額增長8.1%至1036億歐元;中國還是德國第一大進口國,進口額增長20.8%至1417億歐元。
上述代表團中,巴斯夫、寶馬、大眾近期均追加了在華投資,2022年前三季度德國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114.3%,這些企業的投資占了大頭。
不過,德國對華投資的版圖遠不止這些名頭響亮的大公司,截至2021年底,在中國的德國企業約有5000家。其中近1/10德企均落戶蘇州市太倉縣,令太倉有了“德企之鄉”之稱。
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前往太倉,訪問了德國中小企業、家族企業以及“隱形冠軍”,了解它們在中國投資的變遷。
汽車,還是汽車
“張先生,是太倉大還是江蘇大?”多年前,德國公司克恩-里伯斯(太倉)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臻偉在德國受訪時收到過這樣的提問。由蘇州代管的縣級市太倉,在德國比在中國擁有更大的知名度。
太倉地處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南岸,六百年前,鄭和在這里七下西洋,目前距離上海僅需一小時車程或半小時高鐵。
克恩-里伯斯主營汽車安全帶卷簧,1993年,其總裁斯坦姆來到中國選址設廠,覺得太倉瀏河塘兩岸的杉樹很像家鄉的黑森林,便決定留下,成為第一家落地太倉的德國企業。
近三十年間,共450家德企紛至沓來,在太倉累計投資超50億美元,總產值超600億美元。
在太倉不難遇到具有德國特色的餐廳、酒吧、面包房和風情街,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鮮少能見到德國人。不過,德企在太倉大多奉行本土化戰略,許多負責人都是中國人。
1990年代,在外企工作還是個稀缺差事,要通過上海市對外服務公司派遣,外派雇員不過幾千人,從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專業畢業的張臻偉便是其中之一。
1995年,張臻偉離開三星電子上海辦事處,出任克恩-里伯斯總經理,當時,太倉撤縣立市剛剛兩年,幾乎看不到人,“太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