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產區故事,學者走進金沙產區,揭開歷史生態謎底
近日,由貴州金沙窖酒酒業有限公司(下稱“金沙酒業”)與鳳凰網聯合打造的其首個白酒產區紀錄片《走進金沙產區》上線。在已經推出的第一集中,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生態文明研究中心暨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羅權從歷史角度講述了赤水河的醬酒起源。
羅權是貴州惠水人,作為歷史地理方面的專家,他對赤水河流域白酒發展歷史的研究也頗為深入。
據他介紹,赤水河流域白酒的發展,與“川鹽入黔”這一歷史背景有關,赤水河上游——金沙產區之所以盛產高質量醬香酒的密碼,離不開當地的自然地理優勢。
“川鹽入黔”:赤水河流域白酒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
赤水河流域白酒產業真正發展起來,是在清代以后,是伴隨著清代赤水河鹽運的發展而興起的。
羅權在片中講到,貴州在歷史上是不產鹽的,需要從四川的自貢、榮縣、犍為一帶運輸至貴州,其運銷路線主要有四大口岸,其中仁岸是運輸量較大的一個口岸。仁岸路線由四川合江出發,溯赤水河而上,其中一路至金沙,再運銷黔西北,或南下安順等地。
在過去,赤水河的航運并不算發達,很多大船從瀘州合江出發,到達貴州境內時,因為險灘較多,遇到險灘只能先搬到岸上來存放,再換船運輸。隨著時間的推移,岸邊因船只的??啃拚?、鹽巴的轉運和集散而興旺起來,逐漸形成了一批因鹽而興的集市。
在岸邊停留駐足的行人當中,又有一批富足的鹽商,他們對酒的品質追求比平常人更高,因此促使了赤水河沿岸的酒廠不斷提升酒的品質,以吸引和滿足他們的需求。
清代金沙尚未設縣,是一個名為打鼓新場的商業市鎮,它一度是赤水河流域乃至貴州北部最為繁庶的市鎮,民間有“一打鼓,二永興,三茅臺,四鴨溪”之說。金沙產區的釀酒源頭——源村也在赤水河流域的商業網絡之中,繁榮的商貿為源村釀酒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從民國到建國以后,赤水河流域的酒廠開始有了急速的擴張。隨著醬香酒的快速發展,赤水河兩岸的酒廠也猶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
金沙產區:好山,好水,出好酒
貴州是世界醬酒生產核心產區,赤水河更被譽為醬酒的“母親河”。赤水河何以成為“美酒河”?赤水河上游金沙產區又享有哪些先天優勢?
在節目里,羅權也從地理學角度解析了這一問題。首先從地形上來看,金沙產區位于貴州西北部,屬于烏蒙山脈和婁山山脈的一個交接處,因此地形上山比較多。
多山的環境造成山頂山腳的起伏較大,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環境。加之這里亦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較為充沛,環境溫暖濕潤,是天生適合微生物群繁衍的絕佳之地。氣候的多樣性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微生物在這里繁衍生息,對釀酒來說,就是得天獨厚的好環境。
從地理位置來看,金沙產區屬于赤水河上游居中的位置,與赤水河上游源頭的地區相比,金沙的地形要更為平穩一些,河水徑流量也達到了一個比較適中的范圍,這也有利于農作物的種植。
羅權還談到,與中下游酒廠密集度相比,位于赤水河上游的金沙產區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酒業單元,生態優勢更加集中。此外,上游的水質更好,水里和土里所含礦物質也較為豐富,這對釀造美酒來說也至關重要。
隨著我國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生態綠色的追求也更加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羅權表表示,白酒的價格一直在提升,這是產業優勝劣汰的表現之一,為了滿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酒廠需要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金沙產區有金沙酒業為代表,也產出了貴州摘要酒這樣的高端、高品質醬酒,金沙產區正在釋放其獨特魅力。
來源:金沙酒業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