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童日 1 | 孩子的美好童年,需要爸爸的愛共同筑就

11月20日是世界兒童日,聯勸公益與救助兒童會攜手推出2022年世界兒童日系列傳播倡導活動,呼吁公眾一起關注0-6歲兒童早期發展,聚焦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倡導非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并為公眾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學齡前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早期發展奠定了兒童未來人生發展的方向和基礎。本次專題采訪聚焦消除暴力管教,與救助兒童會家庭保護項目總監馮浩殷、善導·童享家負責人周桂英、一土教育聯合創始人申華章、情緒力研究所創始人孫瑩、知名自媒體育兒博主灰爸和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項目顧問吳錦容等多位兒童發展領域專家進行一對一深度交流,探討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的開展,共同呵護兒童,特別是城市流動兒童的美好童年。

湖南衛視的熱播親子類綜藝《爸爸當家》你看了嗎?節目邀請了四位素人爸爸全職照顧孩子,開啟長達一百天的爸爸當家生活。節目中爸爸和孩子相處的甜蜜瞬間令人印象深刻,爸爸遇到的帶娃難題也令電視機前的爸爸們感到共鳴。同時,#爸爸帶娃# #新手爸爸# #超人爸爸# #閃亮的爸爸#等話題在微博、抖音引發廣泛討論??梢?,家庭教育中男性角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

救助兒童會0-3歲嬰幼兒親子活動,爸爸和孩子一起玩玩具

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家庭分工觀念中,媽媽往往是帶娃的主體,爸爸僅僅是必要時的輔助者。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承擔了過重的家庭責任,爸爸也缺少了與孩子建立聯結的機會,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關系逐漸失衡。除此之外,在許多家庭中,爸爸往往會扮演“黑臉”的角色,本應和藹、親切的父親形象在孩子眼里只剩下威嚴和恐嚇。

吳錦容老師跟我們講了一個在聯勸公益為城市流動兒童設立的寶藏小屋項目點上發生的事情:一個孩子很不喜歡爸爸來接他回家,爸爸來接,他也不愿跟著走,生氣的爸爸直接要動手,還好被項目點的社工勸阻。

經過進一步了解,發現這位爸爸在孩子的養育中一直扮演“黑臉”角色?!靶『⒆诱{皮搗蛋,打罵管教不是很正常嗎?”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對爸爸感到很抵觸,親子關系變得異常緊張。后來,社工多次與這位爸爸進行耐心溝通,并邀請他和孩子一起來參加親子活動。最終,爸爸的態度逐漸改變,孩子也能拉著爸爸的手開心回家了。

男性在兒童早期成長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在救助兒童會云南項目點上,我們注意到有些幼兒園男老師也可以很好地承擔起照顧小朋友的責任,比如在午睡后為寶寶們梳理頭發,他們做得并不比人們傳統觀念中的女性”要少或差。此外,救助兒童會圍繞“爸爸帶娃”熱點話題,邀請中國流動人口社區中的寶寶和爸媽一起拍攝了四個生動活潑的“奶爸”視頻,請爸爸們搜索@救助兒童會 與 @美好公益在身邊 官方視頻號,一起看看吧!

2022世界兒童日特輯之五《爸爸帶娃–十萬個為什么》

2022世界兒童日特輯之六《爸爸帶娃–游戲篇》

2022世界兒童日特輯之七《爸爸帶娃–爸爸的工作》

2022世界兒童日特輯之八《爸爸帶娃–生活篇》

在家庭教育中,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應該愛孩子,懂孩子,關心孩子?,F在,社會倡導更加均衡合理的家庭分工,“爸爸帶娃”是每一位父親應盡的責任。父親對孩子個性、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倡導養育孩子需要父母雙方的積極參與,鼓勵爸爸共同學習養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跟孩子一同成長。

跟“爸爸缺位”say no!

“爸爸缺位”指家庭中的父親因主觀或客觀原因未能充分參與育兒工作,使得孩子的童年缺少爸爸的角色。申華章老師將“爸爸缺位”的原因歸結為一種“家庭內卷”現象——在一些家庭中,媽媽更關注孩子的教育,爸爸則對家庭教育不甚了解。當爸爸嘗試帶娃時,媽媽對爸爸有很多意見和指責,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在講述“爸爸缺位”現象的危害時,申華章老師將家庭教育比作了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如果生態系統由爸爸負責的環節缺失,媽媽便要承擔爸爸的角色,而媽媽一人不一定能同時做好父母雙方的環節。因此,為了追求每個家庭特有的和諧狀態,家長雙方應當共同負責孩子的教養,而不是由某一方單獨負責。

父親對兒童早期的正面影響是多樣的、全面的、不可缺失的。爸爸可以在陪伴中為孩子樹立榜樣,給孩子提供安全感,引導孩子在與外界的接觸中學會承擔責任,遵守規則秩序,讓孩子能夠自信、開朗地面對生活。因此,“爸爸帶娃”是對父親們的期望,更是要求。

爸爸帶娃不翻車,應該怎么做?

知名育兒博主灰爸認為處于0-6歲的孩子和媽媽有天然、內在的聯系,會對媽媽有本能的依賴,爸爸們則需要花更多心思去建立、維系與孩子的關系。采訪中,灰爸也結合自己的育兒經驗,給出了一些“爸爸帶娃不翻車”的小建議:

01帶孩子去玩爸爸感興趣的東西

足球、徒步、自行車、飛盤……爸爸們可以嘗試帶著孩子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與游戲,讓爸爸和孩子的愛好產生交集,讓孩子感受到和爸爸共同熱愛、共同玩耍的快樂氛圍。需要注意的是,活動中需要以孩子為中心,父親需要主動擔任陪襯角色,在玩耍的時候及時地鼓勵:“原來你知道這個啊,好厲害,爸爸都不知道”。申華章老師認為,父親可以利用親子互動,用持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擁有內驅力和自我效能感,構建正向家庭環境。

02不直接評判孩子行為的對錯

當孩子行為欠妥時,如果爸爸選擇立馬評價、批評孩子,使得孩子陷入憤怒、焦躁、難過的情緒中,而不予以支持,久而久之,孩子很難在社會情緒能力上有所提升,也不知道何為恰當的行為。因此,爸爸們需要牢記“用安撫代替評判”,即先撫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恢復平靜,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再和孩子一起討論不當行為會造成的影響與正確處理事情的方法。

關于如何處理孩子有失妥當的行為,灰爸也分享了他生活中的育兒小故事:

事情發生在一次他帶著家里的孩子們出門做義工回家的路上,走著走著,弟弟突然發現做義工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不知道什么時候掉在路上了,才幾歲的小孩子承受不住這個打擊,瞬間驚慌并大哭了起來。而此時作為爸爸,灰爸并沒有喝令制止孩子的哭鬧,或是直接指責弟弟粗心,“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是要等孩子先把難過的情緒發泄出來后,家長再表示很理解他的心情,愿意和他一起去尋找丟失的錢,引導他去思考解決對策而不是在已經造成的損失上停滯不前”。然而天不遂人愿,這筆對于孩子來說的“巨款”還是搜尋無果。但是在這次的經歷中,孩子雖然丟失了財物,但是卻收獲了往后如何面對挫折和挑戰的思考。

“其實后來弟弟在知道找回無望后也一直跟我哭鬧,想讓我給他補上這部分錢,但我直到最后還是沒有答應他的要求”,灰爸說道,“因為我想讓他從小就能知道,自己需要承擔自己造成的后果,而父母也并不能一直為他善后”。

因此孩子們需要自己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抉擇。父母需要盡量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解決棘手的問題。如果孩子小時候總是被評判、被做選擇,長大后就會失去自己解決問題、應對挫折的能力。父母真正需要做的只是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把控,在孩子需要時適當站出來并給予支持,讓孩子能一直感受到“摔下來也有人接住”的安全感。

03與孩子分享日常經歷

爸爸可以多與孩子分享生活、工作中或好或壞的經歷、故事和感受,讓孩子進入爸爸的世界,并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激發孩子的分享欲,從而建立雙向的、積極的親子溝通。同時,爸爸還可以在分享的過程中為孩子樹立榜樣。

救助兒童會0-3歲嬰幼兒家長小組活動

“爸爸帶娃不翻車”

讓孩子的童年多一些爸爸的身影

爸爸和媽媽都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缺失的伙伴。在爸爸們不那么擅長育兒、家務的時候,媽媽們可以及時地說一些鼓勵和贊揚的話。爸爸們也應該重視每一個與孩子相處的機會,做孩子和自己都喜歡的事,在交流互動中注意體察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多和孩子分享、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在成長中收獲更多色彩。

(本文為轉載內容,不代表本報觀點)

網絡編輯:kuangyx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