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童日 2|棍棒之下并無孝子,只有孩子一生的陰影
救助兒童會與聯勸公益攜手推出2022年世界兒童日系列傳播倡導活動,呼吁公眾一起關注0-6歲兒童早期發展,聚焦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倡導非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并為公眾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學齡前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之一,早期發展奠定了兒童未來人生發展的方向和基礎。本次專題采訪聚焦消除暴力管教,與救助兒童會家庭保護項目總監馮浩殷、善導·童享家負責人周桂英、一土教育聯合創始人申華章、情緒力研究所創始人孫瑩、知名自媒體育兒博主灰爸和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項目顧問吳錦容等多位兒童發展領域專家進行一對一深度交流,探討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的開展,共同呵護更多兒童,特別是城市流動兒童的美好童年。
“黃金棍下出好漢,棍棒底下出孝子?!?/span>這句俗語雖然在早已接受現代教育觀念的當下是被否定的,但是很多父母實際教育中往往不自覺地就用上了“棍棒”。已經有太多的心理學依據證明了暴力管教對于引導孩子并不奏效,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除此以外,我國也出臺了相關法律、政策,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情節嚴重者更會面臨刑事責任。
那么,究竟什么是暴力管教,為什么它是不恰當的?作為父母,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來教育我們的孩子?作為旁觀者,我們又該如何去幫助深受暴力管教困擾的孩子們?
暴力管教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
在探討暴力管教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之前,我們不妨先來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暴力管教。對此,馮浩殷老師在采訪中給出相應闡釋:暴力管教是指父母在管教子女的過程中使用語言、情感和身體暴力。而在今天,雖然暴力管教的頻率和強度已經因為法律和社會的約束而有所下降,但它依然在很多家庭中存在。伴隨著拍打、恐嚇、威脅、辱罵的低度暴力管教仍然經常發生。
馮老師指出,過多來自父母的否定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他們會失去探索自己能力和優勢的信心,從而限制了自己的潛力,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失去認知和學習能力;同時,暴力管教也會使他們失去安全感和勇氣。沒有安全感,他們就更難熟悉陌生的環境和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可能會失去探索外部世界的動力,這進一步阻礙了他們接觸外部世界。
在如上惡性循環的情況下,孫瑩老師也介紹了第三個負面影響——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損害。身體暴力只是暫時的;心理和情感暴力則更為持久。孩子最早的世界觀往往來自家庭,但暴力管教會打破孩子與父母的情感聯系,使他們對外部世界產生厭惡感?!耙怀簧咭?,十年怕井繩”,這種心理陰影的創傷性影響會使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敏感和多疑,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他們的余生。
由此可見,針對孩子的暴力管教的后果非常嚴重。孩子們不僅僅是受了身體上的折磨,這種暴力帶給他們的恐懼很有可能一直跟隨著他們,對他們的生活和成長造成嚴重的干擾。那么,我們該如何減少暴力的發生,降低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暴力管教,如何化解?
人無完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犯錯也是在所難免的。然而,針對他們的管教和指導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孫老師認為,改變的機會更多在于父母的層面。
如果暴力已經發生,降低暴力行為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重建親子關系就變得至關重要。正如孫瑩老師在采訪中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你所做的事情很重要,但你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則更為重要”。因此,學會向孩子道歉,道歉是一種及時的補救措施,家長不必為此感到羞恥。家長可以在冷靜下來后主動找到孩子,誠實地反思沖動的暴力行為的原因,向孩子道歉,并請孩子幫助自己逐漸采用非暴力的教養方式。
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讓他們知道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做錯事后應該道歉并尋求原諒;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及改變的開始,在未來努力成為一個成熟理性的家長。
在“暴力管教不可取”理念的基礎之上,申華章老師也指出:父母應該學會溫柔而堅定地解決問題。爸爸媽媽們可以學習直面問題,與孩子們討論需要遵循的原則,讓他們清楚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這么一來,你會發現管教孩子可以如此溫和卻有力,這種友好的方法也會讓教育變得事半功倍。
談到“關系”的重修對于親子之間隔閡的化解的重要性時,申老師分享了他身邊的一個真實的小例子:
一位來自東北的阿姨平時對孩子比較強勢,因此兒子從小到大都和她存在著一些隔閡。在一次次接觸申老師關于家庭平等、融洽和開放的教育氛圍的指導后,這位阿姨在耳濡目染中了解了積極的教養方式。她開始反思過去和兒子交流的細節,通過對比,尋找更開放的與孩子相處的方式。
一段時間后,阿姨意識到,也許孩子的“不聽話”“任性”等可能更多是自己的主觀臆斷,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于是有一天,她給孩子打了個電話,為過往的暴力管教方式道歉,孩子感到驚訝又驚喜。正是這通電話,那座橫亙在母子倆之間的冰山也因此消融,從原來的久久不通一次電話直到現在的無話不談。
調整心態,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能夠幫助成年人開始自我反思,帶來全新的教育觀念。對此申老師也笑著總結道:“其實親子關系的建立乃至修復并不難,只是其中作為父母的成年人的改變至關重要;而改變長久以來不愿走出的思維定式的第一步,就是把他們放在一個充斥著正向教育氛圍的環境里,小到家庭社區引導,大到社會環境共建,時間和環境會帶來令你意想不到的改變”。
管教孩子固有章法,但章法絕不應該建立在暴力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成了虐待。所謂管教,指的便是以正向、支持的方式去引導子女反思他們的行為,從而在未來做出更好的改變。
救助兒童會從2014年開始在中國推廣“正向教養”,旨在消除家庭內針對兒童的體罰和羞辱。截至目前,我們已在全國各地培養了220多名“正向教養”家長導師、兒童引導師,開展了近500場活動,幫助五萬多名家長和兒童建立起更好的親子關系。2021年10月,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提出了實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極大助力國內家庭教育領域的發展,也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2022年起,救助兒童會家庭保護項目團隊將持續投入,培養更多專業的“正向教養”服務提供者,為流動人口家庭、農村人口家庭提供高質量的家庭教育服務。新時代的孩子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而家長也自然不能落伍。用更為關懷高效的方式幫孩子成長,從拒絕暴力管教開始!
作為旁觀者,你該怎么做?
設想,當你聽到隔壁家里每天都傳來打罵聲和孩子的哭聲,你是否會于心不忍?每一個孩子都是未來的花朵,對于針對兒童的暴力,我們不能袖手旁觀。那么,從旁觀者的視角和身份出發,我們可以怎么做?孫老師和馮老師從個人到社會不同的層面進行了分享:
個人層面:作為鄰居,你可以善意地給家長提建議,勸導不要使用暴力,而是給予孩子幫助。在此過程中,掌握分寸尤為關鍵。
社區干預:你的行為需要根據你與鄰居關系的親疏遠近而變化,如果平時只是點頭之交,甚至毫無交流,那么直接干涉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這時,你可以借助居委會/村委會、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工站等專業力量,請他們采取一定的系統性措施來阻止暴力。
社會助力:除直接干預外,可以在社會上推動科普教育,影響人們對暴力管教的看法。例如,社區可以組織未成年人保護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科普,和家長們分享更多溫和而可行的解決方案;學校也可以給孩子們開展課程,教他們形成對待暴力的正確意識,遭遇暴力時如何尋求幫助等。
個人的力量雖然有限,但也彌足珍貴。馮老師補充道:“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的‘干預’,‘關心’可以是更好的選擇”。以關心的角色出現與對方家長產生互動,幫助他們從暴力中醒悟;同時,以得體的方式關心小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真實關切著的。從雙方入手,家長和孩子的矛盾或許就能夠在你的調和下得到緩和。
聯勸公益與兒童保護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也一直是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關注的重點人群。吳錦容老師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是第一責任人。但不少家長的管教方式簡單粗暴,甚至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實施暴力管教,為孩子的童年蒙上陰影。在今年的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聯勸公益聯合十余家社會組織一起在新浪微博上發起“打罵不是愛”的宣傳活動,倡導構建正向積極的親子關系,讓孩子遠離暴力,活動累計瀏覽量約12萬。
在去年新修訂的未保法頒布實施后,聯勸公益又與上海8個街鎮合作開展了寶藏小屋未成年人保護站項目,引入社會資源和專業社會組織支持上海未成年人保護事業,在街鎮層面打造未成年人保護體系,讓法律的保障落實到社區的每一個孩子身上。
聯勸公益配合未成年人保護法科普活動制作的海報
從今天起,拒絕暴力管教
暴力絕不應該是解決問題的第一選擇。家長們應當以理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反思、總結,用更為關懷且高效的方式幫助孩子收獲成長,不要讓憤怒與失控的瞬間,成為孩子難以消除的陰影與傷痛。拒絕暴力管教,從你我做起。
(本文為轉載內容,不代表本報觀點)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