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抄底”的不是中國樓市,而是非住宅物業

寫字樓等大宗物業項目標準化程度高,單一項目資金投入大,管理成本低,能夠獲取長期穩定收益。

在物流地產領域,尤其是與冷鏈配送相關的投資,歐美等外資占據主要地位。

外資較少投資住宅,因其更看重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變現能力。

責任編輯:馮葉

黑石集團近兩年接連收購了粵港澳大灣區多個物流地產項目。 (視覺中國/圖)

2022年11月,世界頂級投資公司黑石集團(NYSEBX)旗下資管平臺收購粵港澳大灣區約28萬平方米現代倉庫;6月,國際金融服務公司摩根士丹利集團(NYSEMS)收購長三角近21萬平方米的綜合物流地產項目;5月,港資企業新世界發展(00017.HK)收購位于成都及武漢的6項物流物業。

除了項目收購,鐵獅門、華平基金、香港置地等多家境外企業(包括港澳臺)近期也在中國頻頻拿地,土地性質以倉儲、工業、商業等非住宅屬性為主,被外界解讀為抄底中國樓市。

實際上,境外資本一直在投資中國房地產市場,但主要是商辦、物流地產,投資額也沒有突然增加。

商辦投資為主

國際房地產顧問公司戴德梁行(NYSECWK)中國資本市場部董事總經理劉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境外資本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主要進行非住宅項目的大宗交易,以購買辦公樓、商業綜合體等商辦資產為主。這類物業動輒幾十億,是大宗交易的主戰場,過半交易都集中于此。

大宗交易的資金一般來源于養老金、大學基金、主權基金等,資金成本低、規模大,通常進行中長期投資而非短期炒作。

對這類資金而言,寫字樓等大宗物業項目標準化程度高,單一項目資金投入大,管理成本低,能夠獲取長期穩定收益。

“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全國房地產市場大宗交易金額一年超過3000億,境外資本最多有八九百億?!眲⒈f。

2020年之后,受新冠肺炎疫情、房企流動性危機、美元加息等多種因素影響,中國大宗物業交易金額下降,境外投資額也隨之縮減。劉兵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境外資本參與中國樓市大宗交易的金額為811億,2020年銳減至471億,2021年有所回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