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機構被罰超億,哪些機構罰金最高?

2022年10月份,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家外管局及其派出機構共開出罰單超1億元。涉貸業務問題最多,暴露風險最大;信息報送或披露方面,弄虛作假或不按規定報告等情況也較為突出。

10月,中國工商銀行旗下分支機構累計收到來自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派出機構的8張罰單,總罰金額873萬元,罰單數量、罰金規模均居行業第一。

銀行理財業務也是大額罰單密集區。10月28日,銀保監會對對興業銀行、農銀理財、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公開處罰。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據此認為,各金融機構應高度重視金融監管最新趨勢,特別是銀監法等多部金融監管法律法規正在修訂過程中透露的合規新要求。

責任編輯:謝艷霞

進入2022年第四季度,銀行保險行業的監管取向有什么變化?哪些機構和領域是監管機構治亂著力點?

通過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及三家全國派出機構10月份行政處罰信息進行統計梳理分析,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發現,186家機構和199名個人被處罰,罰金合計超過1億元。13名金融從業人員被實施終身禁業。

涉貸領域的合規問題和風險仍然是高發區。與此同時,對金融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行為監管愈發成為金融監管部門懲治金融亂象的重點。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據此認為,各金融機構應高度重視金融監管的最新趨勢,特別是銀監法等多部金融監管法律法規正在修訂過程中透露的合規新要求,深入研究自身在合規內控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根據自身特點加強合規文化和制度建設,切實強化各項內控制度的落地。

行系統:占罰金

2022年10月份,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家外管局及其31個省的派出機構共作出行政處罰385宗。其中,對186家機構和199名個人分別處以罰款9832萬元和878萬元,罰金合計達1.071億元。

分系統看,銀保監系統、人民銀行系統、外管局系統分別開出133張、24張和29張罰單,對應罰金總額分別為5587萬元、2223萬元和2021萬元。

(李鶴鳴/圖)

186家受罰機構中,金融機構157家,合計被罰8266萬元。其中銀行機構、保險機構分別為114家和40家,分別被罰7417萬元和716萬元。銀行機構受罰數量和金額分別占比七成和九成。

(李鶴鳴/圖)

分地域看,受罰金融機構分布在全國22個?。▍^、市),其中云南、黑龍江、山東分別有28家、21家和18家金融機構受罰,排名受罰機構數前三;云南、陜西、山東金融機構受罰金額均超千萬,分別為1342.4萬、1291.8萬和1009.5萬,位居受罰金額前列。

(李鶴鳴/圖)

銀行:工行被處罰單量最多 興業理財多項違規

在被罰的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中,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48家,合計罰金3190萬元,占銀行業被罰金額的43%;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和村鎮銀行合計62家,3842萬元,占銀行業被罰金額的52%。

(李鶴鳴/圖)

從罰金規???,工商銀行、交通銀行、陜西秦農農商銀行、興業銀行、??诼摵限r商銀行被罰金額均超過了400萬元,位居前五。其中,工商銀行陜西省分行因“超過期限或未向中國人民銀行報送賬戶開立、撤銷資料;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規定收繳假幣;占壓財政資金;利用技術手段強制金融消費者接受金融服務;未按照規定處理異議;違反安全管理要求”等違規行為,被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處以警告并重罰525萬元,是10月單筆受罰金額最高的金融機構。

包括陜西省分行在內,中國工商銀行旗下分支機構累計收到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派出機構8張罰單,總罰金873萬元,罰單數量、罰金規模均居行業第一。

(李鶴鳴/圖)

銀行理財業務也是大額罰單密集區。1028日,銀保監會開出4張罰單,對興業銀行、農銀理財、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在理財業務方面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公開處罰。其中,興業銀行理財業務因存在“老產品規模在部分時點出現反彈;未按規定開展理財業務內部審計;同業理財產品未持續壓降;單獨使用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理財托管業務違反資產獨立性原則要求”等違法違規行為被銀保監會罰款450萬元。此外,農業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農銀理財合計被罰390萬元、建設銀行被罰200萬元

保險:小滿保險“欺騙投保人” 中華聯合東營編制虛假財務資料

除銀行這個龐大群體外,40家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合計被罰716萬元。其中, 20家財產保險機構被罰431萬元,被罰機構數量和罰金分別占總數的50%60%。

(李鶴鳴/圖)

綜合性保險集團仍然是被罰的大戶。中國人壽保險集團本月有8家分支機構被罰,合計被罰款125萬元,被罰機構數量和罰款額均為行業最高。

中華聯合保險東營中心支公司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條款費率,編制虛假的財務資料”等行為,被山東銀保監局責令整改,并處罰款66萬元,是本月單筆罰金最高的保險業罰單。

(李鶴鳴/圖)

監管機構對互聯網平臺保險業務違規行為也高度關注。度小滿金融旗下的度小滿保險經紀公司因“未按照規定使用經備案的保險條款”和“欺騙投保人”連吃2張罰單,被黑龍江省銀保監局罰款56萬元。其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白彧也因對上述兩項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而被警告并罰款共計12萬元。

個人:13人遭終身禁業 涉匯領域罰金最高

金融機構之外,違規金融從業人員也是監管重拳打擊對象。131名銀行業從業人員、55名保險業從業人員、3名其他金融機構(信托、資產管理)人員和10名非金融行業人員領到監管罰單。其中,被處以“警告”處罰的有162人,占被處罰個人總數的81%,仍是監管部門對違規個人最常用的處罰方式;有87人被處以罰款或沒收違法所得,罰沒金額合計878萬元;4人被取消任職資格,最長時限達8年;23人被處以禁業處罰,其中13人被終身禁業。

(李鶴鳴/圖)

分系統看,180人受到銀保監會系統處罰,占比達90%;被人民銀行系統和外管局系統處罰的個人分別為14人和5人。被處現金罰沒的87人中,外管局系統雖只處罰了5名個人,但合計罰沒金額高達574萬元,其中最高一筆罰沒金額高達197.46萬元;銀保監會系統罰沒68人,合計罰沒金額275萬元,最高一筆罰沒金額為10萬元;人民銀行系統罰沒14人,合計僅罰沒28.7萬元,最高一筆罰沒金額為6萬元。

分地域看,收到處罰的個人來自全國22個?。▍^、市),其中黑龍江、云南、廣東、山東、福建、江蘇受罰人員最多,與受罰機構的地域分布基本一致。

在受到禁業處罰的23人中,銀行業占21人,其中終身禁業多達12人;保險業占2人,其中1人被終身禁業。

(李鶴鳴/圖)

其中,煙臺銀行原行長石學東因“對機構信貸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員工行為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負直接領導責任”,被山東保監局處以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行政處罰。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的一則刑事判決書顯示,石學東利用其擔任煙臺銀行行長的職務便利,為14個單位或個人在銀行貸款辦理、不良資產處置、親屬就業等方面提供幫助,受賄折合人民幣720余萬元,違法放貸2億元導致9488.75萬元未收回,一審被判有期徒刑136個月,并處罰金70萬元。

監管部門更加大了對個人涉匯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國家外匯管理局10月開出了5張個人大額罰單,罰款總計574萬元。其中,國家外匯管理局雙鴨山市中心支局1031日因王世偉違反了《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和《經常項目外匯業務指引(2020年版)》相關規定,對其開出了197.46萬元的巨額罰單。

(李鶴鳴/圖)

根據該局官網披露的《王世偉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公告》,2019121日至20201022日,王世偉向境內居民呂某等84人提供人民幣資金,境內居民呂某等84人利用王世偉所提供的人民幣資金在雙鴨山市兩家銀行僅憑身份證利用個人便利化額度購付匯共407.8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820.82萬元,境外收款人則為王世偉母親和姐姐。國家外匯管理局雙鴨山市中心支局據此認為,王世偉上述行為違反了《個人外匯管理辦法》第七條、《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完善個人結售匯業務管理的通知》第一條第(六)項和《經常項目外匯業務指引(2020年版)》第六十二條的規定,責令其限期調回外匯,并處197.46萬元的罰款。

盤點:違規問題依舊集中 行為監管愈加凸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過對金融監管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10月份金融監管部門發布的行政處罰信息環比9月減少55%。這主要受國慶長假因素影響。雖然金融監管處罰數量有所回落,但受罰金融機構和個人暴露的合規問題依舊集中。

從金融機構看,問題依舊集中在涉貸業務、信息報送或披露、內控合規不力等幾個方面。

涉貸業務出現的問題最多,暴露的風險也最大。186張機構罰單和199張個人罰單中,明確提到涉及貸款業務的多達159張,占比達41%。其中,提及貸款“三查”以及貸前、貸中、貸后相關問題的多達74張,信貸資金被挪用22張,違規發放貸款11張。

信息報送或披露方面,弄虛作假或不按規定報告等情況也較為突出。報告期內,14家機構和22位個人被監管部門認定存在“虛列、虛增、虛構”等弄虛作假行為,另有9家機構和4位個人被認定未按規定報告有關事項。

內控合規方面,違法違規情況主要集中在合規經營方面。其中,金融許可證管理不善(11次)、金融機構高管人員任職資格未經核準(3次)、擅自開設分支機構或變更經營場所(4次)等“低級錯誤”仍時有發生;違反賬戶管理規定(4次)、外匯管理相關規定(9次)、票據管理相關規定(8次)、反洗錢相關法規(3次)等相關業務法律法規現象有所增加;此外,金融機構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在日常經營中轉嫁成本、違規銷售、違規收費、違規放貸、違規經營等問題共計16次。

從監管機構看,對金融機構的行為監管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全部385張罰單中,明確提及違反審慎監管的59次,明確提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多達102次。這些被提及的行為中,屬于員工(包括工作人員或從業人員)行為的30次,屬于機構行為的有72次。

在對違規行為的處罰方面,監管部門也明確劃分了不同的責任類型,并對違規個人依據其承擔的責任分類定性和處理。報告期內,199名受罰個人的“違規事項”表述中,被提及“負有責任”有52人,負有“直接責任”有51人,“管理責任”26人,“經辦責任”10人,“領導責任”13人,“主要責任”和“監督責任”各1人。

綜上,金融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合規問題依舊集中,在此基礎上,監管部門正不斷加強相應的金融行為監管,讓金融監管更有針對性,也更見力度。

建議:將合規建設納入“一把手”責任制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我國的金融業綜合實力越強,對金融安全的重視程度就越高。從今年以來金融監管機構公布的各類處罰情況看,金融監管的力度在加強,金融監管的體系在不斷完善,金融監管的環境日益嚴格,相應地各類金融合規風險暴露的頻次也在不斷上升。

合規是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防線。如何加強金融機構合規建設?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建議,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各項法規政策的修訂完善,堵上已經發現的制度漏洞,并在制度執行上下大力氣、硬功夫;另一方面要對中小金融機構合規建設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同時,在合規建設方面,建議引入“一把手”負責制。具體建議如下:

一要加速金融制度體系迭代升級,重在落實。

2003年中國銀監會掛牌,“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體系正式運行。2018年,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銀保監會成立。經過近20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已基本形成較為完整的現代金融制度體系,各種金融法律法規成為金融監管部門保障中國金融安全穩定的有力武器。新的歷史時期,金融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更需要金融業的安全穩定。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要依靠與時俱進的制度。當下,多部重要金融法律法規正在進行修訂。建議有關部門加快法律法規的修訂工作進度,盡早完成。

法律被完善之后,更需要不打折扣的執行力,以保障法律及制度落地。金融機構的合規建設恰恰就是將各項新制度落到實處,實現金融安全穩定的最佳抓手。

二要幫助中小微型金融機構建立起具有實操性、行之有效的合規體系。

不同于大型金融機構在建設合規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上所具備的強大實力和成熟經驗,中小微型金融機構由于組織相對扁平,大都缺乏合規建設必要的經驗、人員、信息系統、管理制度和組織能力,因此僅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監管部門對合規建設的全部要求。應當鼓勵支持中小微型金融機構從自身情況出發,積極尋求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第三方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機構的幫助,在法律風險點調查、風險事先預防、風險應對、重大決策合規參與、合規培訓等方面開展專項合規計劃,建設有組織、有制度、有職責、能管用的合規風險預防體系、識別體系和應對機制,滿足金融監管各項合規要求。

三是將合規建設納入金融機構“一把手”負責制。

合規建設是金融機構的生命線,是金融業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保障。沒有扎實的合規文化和合規制度,就不會有深入人心的合規意識。因此,建議監管機構明確將合規建設納入金融機構“一把手”負責制內容,對各金融機構“一把手”在合規建設方面實行積分制考核,并與其職務升遷和績效收入掛鉤。無論是他本人、所在機構甚至旗下分支機構,一旦發生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其處理結果將與“一把手”的切身利益緊密掛鉤。

在合規建設方面,還可以參照發達國家金融監管的做法,比如在金融機構中設置“首席合規官”。一旦發現金融機構內部的違法違規行為,首席合規官必須立即向主要負責人報告,并敦促其向金融監管和司法部門報告。另外,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型金融機構還會設立“吹哨人”保護和嘉獎機制,鼓勵員工揭露違法違規行為。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