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暉的2022年度書單
晚清的兩場大改革都存在諸多缺陷,所以其失敗退場也是勢所必然。
責任編輯:劉小磊
《英德對抗的興起,1860-1914》,[英]保羅·M.肯尼迪著,王萍等譯,商務印書館2022年11月。
保羅·M.肯尼迪是著名的國際關系研究學者,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的《大國的興衰》一書就被引入中國,至今常銷不衰。他的另外兩部代表作《英國海上主導權的興衰》和《英德對抗的興起,1860-1914》則分別于2014年和2022年在國內出版發行。
19世紀70年代初,德國通過普法戰爭完成統一,這個“在一群不起眼的王公領導之下的一群不起眼的邦國”所組成的聯合體迅速崛起為歐陸強國,而它與此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間的關系也開始發生微妙變化。之后的幾十年,兩國漸行漸遠,最終在一戰中互為對手,兵戎相見。
肯尼迪在上世紀80年代初撰寫的這部著作,是第一部系統研究半個多世紀英德關系演變的經典之作。他從經濟原因、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等方面著手深入分析了英德交惡及走向對抗的復雜緣由。在肯尼迪看來,英德經濟實力對比在這半個世紀中發生的驚人轉變,德國的快速崛起,必然會打破兩國之間乃至整個歐洲的權力平衡。而地緣政治的考量和雙方在意識形態上的嚴重分歧,德國擴張性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和英國“修昔底德”式疑慮的加劇,最終讓雙方的對立難以緩和并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走向了全面沖突。
肯尼迪在分析英德走向沖突的責任歸屬時,提到這樣一種觀點,威廉二世時代的德國學者們認為,既然英國依靠幾個世紀的血腥擴張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德國為何不能在當前的時代重復英國之前的作為。而肯尼迪所作的反駁十分有力,當歷史走到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那種赤裸裸的弱肉強食的外交方針已受到國際通行準則的否定與批判,德國公然鼓吹要奪取陽光下的地盤,只會讓第三方國家更加疏遠自己,讓她的朋友越來越少。即使從排斥道德原則的現實主義路線出發,德國在一戰前奉行的那種四面出擊,對諸多國家均咄咄逼人的外交實踐也是極為愚蠢的。
《活在洪武時代:朱元璋治下的小人物命運》,諶旭彬著,浙江人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