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治理“網絡暴力”困境:跨平臺、超平臺機制才是出路?
在信息量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網絡世界中,人們為了處理大量過載信息,往往無暇深入去了解他人,而是使用一種標簽化的模式進行主觀判斷。這種高效的信息處理方式實際上充滿了主觀臆斷、刻板成見和以偏概全。
(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1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不久前,新浪微博《社區公約》新增條款公開征求意見完畢。一場針對網絡不文明現象和網絡暴力的大規模治理行動正徐徐展開。
“網絡暴力”是一個模糊的詞匯。通過網絡威脅別人人身安全顯然是不應容許的暴力。但任何批評性或負面性的評價就當真構成“網絡暴力”嗎?似乎很難說是。
就“網絡暴力”來說,平臺已進行了數輪治理行動。網民的直觀感受卻是內容審核機制越來越嚴,某些平臺猶如米諾斯迷宮般的文字過濾機制導致諧音梗、拼音梗和各種隱喻泛濫,事實上形成了對中文的語言污染。但即使給網民帶來如此多不便,也很難說有效解決了“網絡暴戾現象”,而且出現了許多新形式,近期鄭州女教師遭到“網絡爆破”便是一例。
實際上,審核越來越嚴、“網絡暴戾現象”卻難以遏制這一現象,跟我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歷程有關。早期互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