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生:“我所有的研究,都與我的個人關懷有關”
他希望站在生活和歷史的中心,竭力探求人類現實的深度,盡可能地挖掘其意義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周建平
2022年11月22日,學者林毓生去世,享年88歲。林毓生1934年8月生于沈陽,14歲隨家人遷至臺灣。1958年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系,兩年后赴美留學,1970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在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求學期間,先后師從邏輯學家、哲學家殷海光和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等大家。
1970年,林毓生開始執教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學系,主講中國思想史。1994年當選為臺灣“中研院”院士。1986年,他的著作《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在大陸出版,在學界產生很大影響。1990年代出版《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主張將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些符號、觀念和價值加以重組、改造或揚棄,成為有利于變遷的種子,同時保持中國文化的認同。
走在最前列的人
“我在讀全國最好的中學,受到最好的教育,以后是走在國家最前列的人,中國的未來要取決于我們?!边@是林毓生青少年時期就有的想法。他出生于1934年,7歲隨家人從東北搬到北平,先后在北師大附小和附中讀書。優渥的家庭與教育環境,滋養了林毓生的精英意識和擔當意識。他要讀最好的書、最難的書,以后要做最重要的事。
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林毓生照例一早去上學,走過家門前大拐棒胡同,轉入小拐棒胡同前,他看到一具尸體——一個人凍死在那里。為什么會這樣?這是一個什么國家???這讓林毓生覺得震撼,他想弄清楚為什么這個國家會有這么不公平的事情發生。
這轉化為林毓生此后一生思考的母題。晚年他回憶:“我在中學時代,已經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意識。因為喜歡閱讀‘五四’人物的著作,已經了解了一些近現代中國悲慘的歷史經過及其由來。對同胞遭受的苦難,感同身受;常思將來當盡一己之力,設法改革中國的種種缺陷,以便同胞們可在將來生活得合理、富足、有尊嚴?!?/p>
14歲時,林毓生和家人一同遷往臺灣。及至大學,他選擇了臺灣大學歷史系。臺大是當時臺灣地區最好的大學,報考歷史系是為了解中國社會和政治的癥結所在,以便對癥下藥。
1954年,進入臺大后,林毓生卻感受到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當歷史被當作學問來做時,看重的是考據、史料、故紙堆,這種“學究做派”不是他報考的目的,他要能關切現實的學問。幸運的是,他在那里遇到了自己人生第一個重要的導師——殷海光。
殷海光師從金岳霖,受羅素、哈耶克等人影響,他的著作以科學方法、個人主義、民主啟蒙精神為基準,被稱為臺灣自由主義開山人物。先后從西南聯大、清華大學畢業后,殷海光在1944年投身抗戰,一度跑到印度學習軍用汽車駕駛技術,后轉業到出版社做編輯。1946年,他加入國民黨陣營,曾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中央日報》任職。
傲骨嶙峋,這是很多師友眼中的殷海光。1948年11月,殷海光在《中央日報》上發表《趕快收拾人心》的社論,猛烈抨擊豪門貴族和國民黨的內外政策,受到蔣介石怒斥,險些丟職。隨《中央日報》到臺灣后,殷海光仍任該報主筆,代總主筆,同時兼任《民族報》總主筆。1949年5月,殷海光又在《中央日報》上發表社論《設防的基礎在人心》,說跟隨蔣介石抵臺的軍政人員是“政治垃圾”,又一次觸怒蔣介石,受到國民黨的圍攻、批判,被迫離開《中央日報》,去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自此,殷海光脫離國民黨陣營,轉變為自由主義者。
殷海光教導學生們:“一個學者如不關心民族的前途,不關心人民疾苦,即使受過最好的教育,也不夠格稱知識分子。一個有血性的讀書人,應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應有正義感,應敢說真話?!痹谶@樣的理念下,他帶出了一大批近代中國史上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學者、作家等,不光林毓生,李敖、陳鼓應等都是他的弟子,柏楊等也受其影響。
在臺大求學期間,恰逢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唐納德·拉赫來此講學,因為是英文授課,沒有學生去,系里便要求英文不錯的林毓生和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趙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