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博士生,困在“讀博時鐘”里

《自然》雜志201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0%的中國博士生在讀博期間曾因抑郁或焦慮而嘗試尋求幫助。

“一個沒有文章的博士,就像沒有子嗣的妃子?!?br />
他們開始尊重自己的感覺,時間觀從單一轉向多元,從線性轉向復雜。

責任編輯:吳筱羽

(農健/圖)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在被調查的博士生中,有一定程度抑郁表現的有36.6%,抑郁高風險群體占到了12.9%,該報告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編寫。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講師程猛長期關注教育體驗與社會流動相關議題,在他看來,博士群體的抑郁已成為一個公共問題,與博士生培養制度和學術環境息息相關。

程猛自己的求學經歷充滿勵志的底色。他出生在安徽省三縣交界的一個偏僻農村,一路升學到了北師大,用三年完成博士學業,博士論文《“讀書的料”及其文化生產》廣受好評。

即便如此,博士畢業前夕的程猛也曾陷于失眠和焦慮,這讓他開始注意博士生群體的抑郁問題。從2018年開始,程猛和團隊通過網絡邀請、私人關系等方式,訪談了11位在讀博士生和3位讀博期間有過抑郁經歷的博士后。

一個背景是博士申請趨于白熱化。據《2021年教育事業統計數據主要結果》,2021年在讀博士生首次突破50萬人次,大學擴招前的1999年,這一數字為5.4萬。而程猛傾向于認為,博士生的抑郁問題與文化環境相關。這群即將到達高等教育終點的學生,在既定的“讀博時鐘”中需要在相應的時間節點完成不同目標。而“不發表就出局”的學術環境,也讓他們對未來的工作倍感憂心。

博士生的抑郁問題有沒有解決路徑?“走路跌倒也許不是自己的問題,可能是路有問題?!背堂驼f。他更希望論文《象牙塔尖的憂郁》的發表,能為博士生們提供一個社會建構的視角,以減輕自我的道德壓力。

20221121日,程猛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博士抑郁的隱蔽性

南方周末:你自己讀博期間抑郁過嗎?

程猛:快畢業時有焦慮、失眠的情況,特別是完成博士論文后,有點像剛跑完馬拉松,有幾周時間失眠、早醒,體重和食欲等也不太正常。也慢慢關注到身邊有一些同學朋友多少有過不同程度的抑郁體驗。2018年開始,我就嘗試研究這個問題。我也注意到一個數據,《自然》雜志2019年曾對中國690名博士生做過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40%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星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