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學會院訓“不相信任何人的話”:科學的權威也不應盲從
如今,科學似乎正在替代神學成為新的權威,這并非科學探索的本意,但這一歷史表明,權威知識演變為知識權威的現象仍值得我們警惕。
(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1980年,芝加哥大學教授斯蒂格勒提出一項命名法則(law of eponymy):沒有一項科學發現是用它最早的發現者命名的,即科學界用人名命名的定律或發現其實都是張冠李戴。比如,高斯定理其實在1831年就被俄國數學家奧斯特羅格拉茨基證明過;測量萬有引力常數的“卡文迪許扭秤”原型其實是一位叫約翰·密歇爾的神父設計制作的等。
這一法則帶有吐槽意味的調侃。如果進行統計分析,就會發現這種現象自17世紀科學革命以來越來越多。這當然可能是因為隨著科研水平的進步,科學發現越來越多導致的,但這一現象之所以持續存在,恐怕也與一系列非科研因素不無關系,比如權威和利益。
1660年11月,倫敦格雷沙姆學院(Gresham College),一群志趣相投的有識之士在彼此松散地合作了二十多年后,舉行了第一次正式會議,他們決意用英王皇冠上的三只獅子配上白色背景作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李木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