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改革初衷 恢復歷史真相——《重溫葉劍英三十年前講話》、《葉帥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座談會摘要之二
這兩篇文章實事求是地復原了改革初期的歷史,讓我們重溫了改革的初衷:對民主與法制的訴求。例如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和華國鋒的作用分不開的。當時沒有一個絕對的最高權力,是集體領導的這樣一個格局,這次會議才能開得成功。
責任編輯:劉小磊
講到封建主義,我覺得除了封建傳統以外,還要反思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高度軍事化的管理體制。解放后,國家進入長期和平環境,但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仍然繼續執行戰爭年代那一套,實際上就形成了以行政化(軍事化的和平時期版)替代社會化;以黨的全能化、對領袖的個人迷信替代現代國家、開放社會、公民社會;以官僚體制替代民智、民力的發展管理模式,導致種種弊病。
由于政治體制的局限,目前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實距離合理的市場經濟基本經濟關系,我們還相差甚遠。真正健康的市場經濟關系不應該出現近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來源是勞工的低保障(必然損害員工健康與未來利益)、資源的低代價(資源的過度消耗與缺乏枯竭后的產業轉型)、環境的高污染(嚴重影響國民的健康)。這筆外匯儲備現在應該怎么用?首先應該把建立合理的市場經濟基本關系,放在繼續推進改革的方向,而不是繼續原來所產生的種種不合理。匈牙利的喬納蒂寫了一本《自我耗竭式演進:政黨-國家體制的模型與驗證》(中央編譯出版社),講到威權體制最后造成資源枯竭的前景。
要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有必要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方向與目標)進行梳理;對戰爭方式與和平方式(實現道路)進行梳理;對改革三十年的結果及其原因(第二輪實踐經驗)進行深入的梳理,沒有這三種梳理,今后中國的發展將難免困難,難免曲折。
章立凡(近代史學者)
反對封建主義,是我們這個民族歷時百年而未竟的歷史使命。毛澤東時代是通過合作化、對資改造等方式,以公有制的名義集中了土地和資本,其結果是“規模不經濟”,國家高度集中了資源,但只是平均地分配了貧困,沒有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提出并實行改革開放,是中共對毛澤東時代錯誤的成功救贖。改革開放是打破壟斷、逐步放權的過程,但歷史的慣性依然存在,今天的社會現狀,與改革先賢們的預期相距甚遠,仍存在很多粗野的、非理性的管治方式,這是封建主義的遺毒。
紀念改革開放30年,無法回避當年真理標準討論和思想解放的話題。正是對“文化大革命”慘禍的深刻反思,才啟動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轉折?;仡櫄v史就不能遮蔽真相,德平的文章就是還原歷史真相。真理不辯不明,需要恢復上個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傳統,切實保障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改革中出現各種不同的聲音,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搞新的“凡是”。
王海光(中央黨校黨史部教授)
德平和選基的這兩篇文章,可以說是姊妹篇。兩篇文章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重溫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告訴我們改革最初的訴求是什么。這開始在我們黨內,在老同志中間本來是很清楚的。這30年改革,有成功,也有教訓。我們可以發現改革最順利的時候,就是民主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