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先誠:一個老畫家的衰年變法

“就是在敦煌的那些小閣樓里面,我發現了跟我的審美比較融洽的東西,實際上我就是在那里形成了我的畫風”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責任編輯:楊子

(受訪者提供/圖)

彭先誠

生于1941年。作品先后被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康奈爾大學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在水墨畫壇,彭先誠是個隱者,他不混圈子,甚至懶得辦展覽,實在要辦,就試圖缺席自己的開幕式。他的上一次個展,已經是十年前,女兒幫著張羅的,在北京畫院。辦完,他把女兒說了一頓:多出來的事。

這次在長沙美術館暨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名為“誠者靈為先”的個展,倒令他有些高興。湖南“藝術長沙”的場子,跟上海021當代藝術博覽會、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幾乎同期,上海的兩處開放沒多久就因疫情被叫停,“藝術長沙”成為當時唯一正常舉辦的大型藝術節。彭先誠年過八旬,畫風又有一變。展覽帶有回顧性質,但策展人吳洪亮避開了最常見的時間線索。走進展廳,首先看到的反倒是最新的作品。暗色的展廳里,星星之下,近乎抽象的大尺幅風景,一輪天體浸沒在藍灰色的云幕之中,分不清是日還是月,半明半昧,明亮處澄然如鏡,云層復雜又狂野,如有大風吹動,攪亂光影,只有雪山巋然,幾頭牦牛披著厚厚鬃毛,如著蓑衣,埋頭安然吃草,無古無今。

這畫法令人驚訝,因為并不是彭先誠一貫的風格,莫非老畫家“衰年變法”?第一個展廳里幾乎都是他近期的作品,除了零星幾幅作品尺幅稍大,其余的都是畫在比巴掌略大的紙片上,紙本雖小,用的倒是大斗筆,酣暢自由,色彩明麗,乍看只有色塊關系,近看具象細節全在,老畫家仿佛縱身一躍而起,脫離了傳統水墨的范式,充滿當代精神。

在傳統水墨的疆域,重師承、重來路、重一招鮮,彭先誠哪頭都不沾。論流派,他是自學成才,無門無派;論絕活,他以沒骨技法著稱,但走遍展廳,甚少見到畫家重復自己。每隔一段時期,他的畫面就為之一大變,難以被歸類。展廳里堆壘成小山包的密密麻麻數百本速寫本見證了這種變化,為了把這些日常功課帶到展廳,費了好幾大行李箱?!拔野职职?,手不停腳不停的,全家一起出去,我們上個廁所,五分鐘,他等我們,都要掏個本子出來畫,沒辦法,老畫家就是勤奮?!彼呐畠号磙闭f。從小她最熟悉的就是爸爸的背影,幼時家中局促,她的床就挨著父親的畫案,什么時候醒過來,都看見一方瘦津津的脊背,沒白沒黑地在畫。

有幾十年時間,他走到哪里都隨身揣著速寫本,一手可握的窄長格式小白本本,簡直像天然長在身上一樣,是人的一部分了。隨身的筆不考究,只求便攜,自來水毛筆就行,基本就是勾線,白描,錘練的是造型功夫。偶爾畫得興起,需要暈染,水也唾手可得,直接用筆在池塘里頭蘸蘸,撈點水上來,飽滿的淡墨荷葉,水氣淋漓的幾尾魚,躍然紙上。

這就是毛筆的自由。彭先誠早年畫西畫,水墨的自由度迷住了他,才轉向國畫領域,宣紙和毛筆以一當十,呈現無窮變化,這是跟西洋繪畫不同的路徑。

宣紙是肯定沒有的,只有草紙

彭先誠少時家貧,如今的成都人民公園一帶,當時被稱為“少城”,是成都的文化中心,也是他每天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那里店鋪眾多,茶館林立,說書人最為集中。彭先誠癡迷聽評書,小孩子沒錢,只能站著聽,等到要收錢了,就趕緊撒開腿跑。少城給他打下了最早的藝文基礎,《三國》、《水滸》、《七俠五義》都是在那里接觸到的,然后就是連環畫,“以前沒得傳媒,最大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趙立宇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