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港適鐵產業崛起背后:解碼青白江二次振興的“產業術”
現代物流大廈位于青白江香島大道1509號,是成都國際鐵路港的地標建筑。
2013年,就職于某國際物流公司的梁敏第一次踏進這棟大樓,當時只有幾家公司,“大部分都空著”。那是中歐班列的前身蓉歐快鐵開行第一年,彼時物流圈還在觀望這一新事物。
如今不到十年,中歐班列早已蜚聲海外,現代物流大廈16層樓里擠滿了報關行、物流公司、貿易商、公司辦事處,工商信息顯示有6萬多家企業注冊在此。與中歐班列結下緣分的梁敏,如今也是成都國際鐵路班列公司的一員。
成都國際鐵路港 現代物流大廈(彭富成/攝)
成都中歐班列從無到有的輝煌,不僅改變了很多人的職業軌跡,更是改變了青白江整座城市的命運——曾經的內陸老工業基地,搖身變為面向“一帶一路”的對外開放前沿。
錨定“陸海聯運樞紐,國際化青白江”這一總體定位,青白江近年大力推行對外開放,國際貿易、現代物流、保稅加工等新興產業強勢起飛,近五年地區GDP連跨3個百億臺階。2021年,青白江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265億,增幅高達74.5%。
而近年來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大背景下,青白江積極開展“建圈強鏈”建設,大力發展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業,并借助信息化、數字化手段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同時不忘自身老工業基地的積累,主動承接“中試產業基地”的使命。
這座有62年歷史的產業大城,用堪稱極速的二次崛起證明:時刻緊跟時代大勢,才是城市興榮的秘訣。
立港城
2015年,一位成都本地客戶找到了梁敏,他們有一批成都產的女鞋要急著運往歐洲拉脫維亞,希望他想想辦法。
當時川內貨物出海并非易事。除少量空運,大部分貨物要靠鐵海聯運(經鐵路貨運至上海后轉海運)和江海聯運(貨物經瀘州港、重慶港駛出的江船至上海后轉海運),路上動輒四五十天。
也是這一年,運行第三年的蓉歐快鐵首次實現雙向對開,著急的客戶決定試試看。結果這批貨物最終只用20天就抵達了目的地,讓梁敏見識到了這條新通道的“威力”。
2016年中歐班列統一品牌后上升為國家戰略,成都中歐班列憑借更頻繁的班次、覆蓋更廣的線路逐漸打響了知名度。時常與之打交道的梁敏,也在2018年加入了青白江區參與組建的成都國際鐵路港投資發展集團,目前任成都鐵路班列公司市場營銷部高級主管。
在這一過程中,梁敏親身見證了中歐班列的蛻變。
2021年1月1日,中歐班列(成渝)第一趟列車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駛出。(白桂斌/攝)
首先是班列運營模式的創新。成都中歐班列開行初期,只有成都到波蘭羅茲、德國紐倫堡、荷蘭蒂爾堡三條“點對點”的公共班列,后來運營方考察市場后發現“樞紐對樞紐”的模式覆蓋面更廣,于是調整運營模式推出了混編班列,將前往波蘭、德國、匈牙利、意大利等不同國家的貨物集中在一趟班列,抵達波蘭馬拉后再通過歐洲物流網絡進行分撥。
在經營過程中,班列運營方也發現不同貨主各有訴求:電子產品對運輸穩定性、安全性要求更高,冷鏈產品對溫控變化極為敏感。為此成都中歐班列對班列產品服務進行了創新,針對單個客戶、單一貨品推出了一批定制化班列。
在成都設有工廠的TCL是家電出口大戶。中歐班列開通前,TCL的歐洲訂單主要從廣東工廠發出,走海路運往歐洲要42天以上。成都國際鐵路班列公司在2016年專門為TCL推出了品牌專列,將其運輸時間大幅縮短到14天。
TCL光電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綜合部經理袁彰鵬介紹,自首趟TCL專列開通至今,TCL通過成都中歐班列運往歐洲的產品累計發運超過1.9萬柜,總貨值近19億美元,帶動TCL成都工廠出口額實現了平均每年30%的增幅。
TCL生產線(白桂斌/攝)
針對四川省本地企業的定制化班列推行至今備受市場認可?!敖衲?-9月,我們去程中歐班列的總開行量中,定制化班列占比已經突破70%?!绷好艚榻B。
此外班列訂艙、放艙、集裝箱進出場、報關通關、運輸跟蹤等作業環節的流程優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也強化了中歐班列的競爭力。以鐵路進口貨物為例,在班列開行初期,進口貨物抵達后需3-5個工作日才能提到貨物,目前最快24小時即能提取獲取,大幅節約時間成本。
一系列順應客戶需求的舉措,推動中歐班列的地位不斷上升。截至今年6月底,中歐班列(成渝)累計開行量突破2萬列大關,占到全國中歐班列總開行量的四成。
抓住貿易新通道帶來的歷史機遇,青白江成功奠定了陸港樞紐的地位,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全新動能。
在此期間,青白江還爭取到了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國家級經開區等高能級平臺政策支持,并獲得國家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進境肉類指定口岸、進境糧食指定監管場地等對外開放口岸疊加優勢,進出口貿易迎來爆發式增長。
2021年青白江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65億,過去五年翻了兩番,相比班列開通前的2012年增長了十幾倍,推動成都在全國外貿百強城市中的位次大幅提升,地區GDP也從2012年的276億增長到2021年的620億,近五年更是連跨三個百億臺階。
就在今年11月3日,青白江又成為商務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八部門批準增設的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之一,是此次增設中四川唯一入選區域。這是10月11日獲批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后不到一月內獲得的第二塊國家級“牌子”,進一步強化了青白江對外貿易競爭力。
一系列優勢疊加,吸引了大批物流、外貿企業涌進青白江。目前國內Top50的供應鏈企業,八成以上都已在青白江落戶。
新產業的崛起,深刻改變了青白江的經濟結構。翻看青白江的歷年統計年鑒可以發現,青白江建區六十多年來有三十多年都是傳統工業唱主角,但到2020年第三產業占比已攀升到66.1%。
普通居民也能享受到中歐班列帶來的切實便利。不用跨境電商,不用托人代購,成都人就能在青白江買到汽車、紅酒、奶粉、橄欖油等產地直達的歐洲進口貨,亞蓉歐國家(商品)館已經成為成都的時尚新消費打卡地。
有了新產業支撐,青白江也得以擺脫發展重工業帶來的環境制約,騰出精力大力打造宜居生態。2021年青白江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全市第三,主要河流優良水體率100%達標,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就業和生活的雙重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前來落戶。
而正如區域觀察學者所言,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青白江積極搶抓重大政策機遇,主動融入國家戰略。
抓龍頭
轉換經濟動能后,青白江開始面臨新一階段的課題:如何能借助開放優勢吸引更多產業集聚,為城市提供多源、持續的發展動力?
2021年12月,成都市召開了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首次提出“建圈強鏈”,并在今年4月首次將“建圈強鏈”寫入黨代會報告,提出堅持將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未來五年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建圈強鏈、變革產業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深度融合。
面臨疫情反復和國際形勢變化,近年全球貿易產業鏈面臨重塑。如何處理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風險隱患,保障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時間緊迫的關鍵任務。成都提出“建圈強鏈”,正是順應國家戰略重點而提出。
經過近十年發展,青白江已經實現了產業轉型,但當地經濟發展也隨之迎來了新挑戰:產業鏈集聚度還不夠高、行業龍頭企業較少、創新策源轉化能力還不夠足,這些弱項如何補全?
“建圈強鏈”為青白江指明了路徑。簡單來說,“建圈強鏈”追求的不是所有產業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優勢產業重點突破。
在四大市級重點產業鏈后,青白江很快明確了“新能源商用車、綠色建材、綠色低碳、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國際貿易物流、開放農業”6條重點產業鏈,突出平臺、材料、創新和鏈主引領。
在具體的工作中,引進和培育更強更優的“鏈主”企業是“建圈強鏈”最關鍵的一環。一家龍頭企業的到來,很快就能集合產業鏈上不同環節、不同規模的企業。
在成都明確“建圈強鏈”各項重點產業后,青白江很快意識到新能源商用車將迎來大發展。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鏈由頂層技術研發、上游材料端、核心裝置部件、中游整車及下游應用場景構成,產業鏈之長是其他產業難以比擬的。
重汽成商就是青白江本土成長起來的整車生產商。確定新能源商用車發展方向后,重汽成商與成都積微物聯集團等5大產業鏈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在載重汽車產業鏈協同、載重汽車零部件產品技術開發、配套服務、物流車輛投資運營服務等方面開展合作。
中國重汽集團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生產線(白桂斌/攝)
目前,青白江已初步形成以重汽成商為“鏈主”企業,以新全義、大矩機械、君斯豪隆等十多家汽車零配件生產公司為配套的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集群。在電池等上游核心裝置部件環節,青白江引入了華鼎國聯、四川金匯能等生產和研發方,在下游換電應用場景環節則引入了國家電投換電重卡項目。如此,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實現了布局。
事實上,在青白江近年的產業發展經驗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
巨石成都是青白江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建圈強鏈的“鏈主”企業,落戶青白江歐洲產業城以來吸引了濟盛永新材料、鼎泰新材料、成都德??翟滦虏牧系冉?0家復合材料企業入駐園區,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內也有順美公司、廣源交通、東承住化等20余家企業與巨石有合作。
與此同時,青白江也在發揮主觀能動性,圍繞重點產業鏈積極補全配套。
前文提到的TCL,即在青白江的積極爭取下,于去年將出口加工制造基地放在了成都國際鐵路港綜合保稅區。目前TCL在青白江的3+1條生產線具備年產400萬片機芯的硬件能力。
青白江今年圍繞TCL、康佳等龍頭企業摸排需求后發現,當地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加工產業的配套率還偏低,于是立馬成立專班前往長三角等地招攬配套企業。不到3個月時間,佛山耐適光學鏡片精加工生產基地就在青白江成功落戶,為當地帶來光學儀器的超精密加工生產能力。
在突出龍頭引領、熱心扶持鏈主企業的同時,青白江也堅持協同配合,耐心打造公共平臺。目前以成都先進金屬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為上游研發平臺,寶維鋼材、大矩機械、潤洋汽配等為中游核心零配件,國家電投重卡換電項目為下游的應用場景的全鏈條產業集群,已經在青白江逐一落地。
與之相輔相成的是,青白江尤其重視創新的引領作用,近年積極引入新材料創新平臺,推動更多新材料技術成果在青白江轉化。
圍繞高性能纖維和先進金屬材料產業生態,青白江目前已引入了齊能碳纖維材料研究院暨產業基地、法國圣戈班智能建造亞太創新中心等新材料創新平臺項目,和恒瑾新型綠色環保材料生產基地、吉林金剛等產業鏈重點項目。
可以看出,青白江在推動“建圈強鏈”的過程中充分結合了本地情勢。其敲定的六大重點產業鏈和四大引領,既考慮到了過往的工業基礎,也運用到了陸港樞紐的輻射帶動功能和經開區、綜保區、自貿區等開放平臺的疊加優勢。
這些意在長遠的舉措,正在為青白江繼續騰飛積累更大的勢能。
搶站位
時代的機遇似乎格外關愛青白江這片土地。
近年國家提出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并通過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成渝地區被賦予打造中國經濟“第四極”重任,而青白江正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城市。
有區域觀察學者就指出,“青白江被賦予了推動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暢通國內外雙循環、打造西部門戶樞紐的使命任務,這對青白江區城市綜合能級、經濟承載能力和經濟發展質效提出了更高要求?!?/p>
機遇當前,青白江如何提升城市能級、提升經濟發展質效?除了繼續做大物流、外貿、出口加工等適歐產業,青白江的答案是結合前沿趨勢,繼續做強實體經濟。
近年新形勢下,以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重要性進一步凸顯。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先進制造產業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基礎和先導。前不久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經濟著力點要放在實體經濟,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國。
建區后的長期工業建設,為青白江在材料和裝備制造領域積累了良好的工業基礎?;诖?,青白江充分發揮已有工業優勢,將先進材料、智能制造等高端制造業確立為主導產業。
目前青白江已集聚天馬軸承、臺嘉玻纖、巨石成都、華鼎國聯、重汽成商等先進材料、智能制造領域的工業企業1000余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0余家。
巨石成都公司
當中不乏細分產業龍頭——前文提到的華鼎國聯在青白江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之一,巨石集團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玻璃纖維制造商;天馬軸承打破了國外對地鐵軸承的壟斷,是國內首家具備“材料、軸承、裝備”三大產業鏈整合優勢的高端制造型企業。
在青白江,對傳統產業進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也是做強實體經濟的一大方向。正如二十大報告提到的,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青白江的豐科國際(蓉歐)食品加工產業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單體食用菌智能工廠,近年訂單激增后發現生產監控和物流體系跟不上。華為創新中心走訪摸排情況后,為豐科基地量身打造了一套智能化、數字化管理平臺,通過全車間物聯網接入,實現了各個生產環節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和調控。
全流程管理數字化,顯著降低了豐科基地的運營成本——光是電費一項就能減少10%,而其經營效率也得到顯著提升,預計年產量能上漲20%,這樣一來數字化建設的投入只需三年就能回本。
豐科生產線(白桂斌/攝)
與此同時,青白江繼續緊跟國家戰略,今年初率先提出面向“一帶一路”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小試中試、產業孵化、生產制造”全鏈條中試產業基地。
成都玉龍化工總工程師、副總經理葉銳介紹,科研創新聚焦“從0到1”,中試則是聚焦“1到100”的過程,是科研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必要環節。國內有研究就指出,經過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以上,顯著高于未經過中試的科技成果。
因此,如果通過中試產業基地建設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將為相關產業大規模量產和形成新產業打下堅實基礎,從而有利于提高中國在全球科創競爭中的位勢,屆時也會改變青白江在國家戰略中的站位。
而早在老工業基地時期,青白江就積累了一批技術經驗和工業人才。這成為青白江發展中試產業基地的優勢條件,也是青白江格外重視中試的原因之一。
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
去年在青白江政府的支持下,玉龍化工以企業的身份牽頭成立了成都新材料學會,成為了行業技術協會的帶頭人。用葉銳的話說,“這在以往根本是難以想象的”。
按照青白江的規劃, 隨著中試產業基地發展,到2025年要帶動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80%以上。屆時青白江的產業格局又將呈現新局面。
對于其他城市來說,青白江抓住的機遇或許不可復制,但其方法論值得研究和推廣。
正如區域觀察學者所總結的,青白江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在于其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積極搶抓”一帶一路“、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同時不忘發揮自身優勢,在產業變革和經濟版圖重構過程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未來發展方向,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提升,從而推動了城市轉型發展。
順勢而為,應勢而為,強勢歸來的青白江,還在創造更多可能。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