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文”的本質是什么?從美英司法成本走高說起
司法有效性的基礎是信任和共識,就像維京人和阿米什人的社區,他們法律有效性是基于以下邏輯:1.“我們”,人民,僅指社區里的人,且2.?這些人認可并愿意遵守已經形成的法律,且3.愿意接受社區法庭形成的判決,否則4.就離開社區(驅逐、絕罰等)。
責任編輯:陳斌
“小作文”是最近一兩年興起于中文互聯網的一個“新詞”。與傳統上由八卦小報撰寫的花邊新聞不同,它通常由當事人自己撰寫?!靶∽魑摹辈辉诤跷姆?、措辭,甚至在一開始多是夫妻婆媳男女朋友反目、好友鬩墻之類的新奇戲碼,但傳播能力卻遠非傳統八卦可及。
再后來,人們開始把更多未經嚴格驗證的、來自其他領域的短篇“傳說”也歸為“小作文”之列,影響的范圍也逐漸從雞飛狗跳的人情世故升級到其他領域——比如資本市場的“小作文行情”等。在一般意義上,這個詞更偏向于貶義。
“小作文”并非唯一新興的傳播方式。早在幾年前,社交媒體上盛行的meme、me too等符號化傳播與它并無實質區別,都可以視為社群/私人的輿論審判工具,通常是為了讓被審判者在正式的法律審判之外受到社會性懲罰,甚至達到“社死”的效果。
這其實涉及國家規范、社會規范的互動和運行問題。
美英趨勢:走司法程序的成本越來越高
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布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每年發生的暴力犯罪和財產犯罪案件中,只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案件會向警方報案?!?報告以2015年的統計為例,全美只有46%的暴力犯罪和19%的財產犯罪案件在向警方報案后被結案(cleared),即有當事人被捕并審判。①
這意味著,暴力犯罪只有21%的概率會被起訴,而財產犯罪更是只有6.5%的起訴概率。這即是說,在被起訴的罪案中,只有少數人真的受到了審判,而超過97%的州和聯邦刑事案件都是以認罪協議告終的。
在影視劇里,觀眾經??梢钥吹疆斒氯嗽诼蓭煹拇楹舷逻_成認罪協議的橋段,這與皮尤的統計結果也是吻合的。美國這一司法實踐時常被媒體批評為對富人有利,有權有勢者拿錢買命、肆意犯罪等等。但如果原因果真這般不堪,為何它仍能運行多年而沒被廢止呢?
實際上,根據學者的研究,美國發生的民事案件,當事人平均至少要花費1萬美元來打官司,并且從排隊等待開庭審理到案件了結很可能需要花費好幾年時間,這些貨幣成本和等待過程的機會成本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一般的民事糾紛案件當事人往往不愿意走司法程序,即使走了,也往往是以某種和解協議而告終,以至于只有1.2%的民事案件以陪審團的審判告終。問題是,在1936年,這一比例高達20%,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下降了90%以上。②
事實上,這一現象由來已久。自1840年代至今,美國的人均民事訴訟率一直都在下降。比如有一項研究指出,美國民事訴訟案件的起訴率自1840年頂峰時的36%(約1.2萬起)已下降到1970年代的不足18%(小于6000起)。③
圖表來源:同注釋3.
不光美國如此,英國也是。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人均民事案件率是現代英國的10倍之多,說明英國人也不愿意通過正式的司法程序解決糾紛了。
雖然出現這種情況的歷史原因可能非常復雜,但學者通常認為,由于近現代社會人際往來更頻繁、契約關系更復雜,由國家壟斷的司法程序不得不越來越精密、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臃腫而低效,這導致人們試圖通過國家裁決尋求正義的總體成本已幾乎難以承受;同時,越來越厚的文本文件導致普通人獲取相關知識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法律經濟學把這一現象叫做法律實踐的“低可用性”(unaccessible)。
法律條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