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呈現的上古經濟發展、商周之變與華夏民族國家的形成
盡管考古學顯示的上古人類歷史是如此殘酷,但還是有周公旦這樣的人出來,強忍住復仇的沖動,盡力彌合曾經不共戴天的不同群體之間的分歧與對抗。
責任編輯:劉小磊
歷史學者李碩和他的新著《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廣西師大出版社,2022)。
這段時間有空,斷斷續續讀完了網絡上熱議的《翦商》這本書。讀完以后的感覺,就真的像它的推薦人之一,許宏老師所說:“這書讀起來就讓你放不下,最后,我要用‘震撼’二字來形容自己的感覺和心情了?!?書中以近年對夏商周遺址、甲骨文資料等考古證據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對《易經》進行了全新視角的分析解讀。作者提出,《易經》可能不是一本算命書,而是周文王用隱晦的用語和筆法書寫自己的“翦商”,即消滅商朝的經過。貫穿全書的一大主線,是商文明駭人聽聞的人祭文化。作者考證,活人祭祀在商朝不但很常見,規模很大——在商朝末期的國都大祭祀中,一次殺掉成百上千人也有可能。而且商朝貴族也很可能在殺人祭祀之后,把被殺的人煮熟或者做成肉醬吃掉。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很可能就是這樣被祭祀“用”(用這個字的古義之一就是被當作祭品殺掉)掉的。周武王可能因為見證了這一經過而晚上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