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旱,建立水權市場刻不容緩
如果不存在水權,會出現對水資源的過度使用,最終,水會越用越少。就像報紙所說:“即使不發生旱災,水資源枯竭也是一個難逃的宿命?!?/blockquote>責任編輯:戴志勇
水權及其有償轉讓與現行行政取水許可制度顯然不兼容,它直接指向產權改革,是對現有水權制度的重大突破受訪人:盛洪(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用得太狠的中國水
南方周末:現在北方正在發生50年一遇的大旱,這種自然災害背后,在水資源的利用上,是否有值得反思之處?
盛洪:這次的確跟久旱直接相關。長期以來,我國是南澇北旱,北方“資源性缺水”,南方“污染性缺水”。
正常年景里,不少地方并不缺水。但在零價格下,水資源的總供給還是滿足不了總需求的??傮w上還是不夠用。如果不存在水權,會出現對水資源的過度使用,最終,水會越用越少。就像你們報紙的上一期所說:“即使不發生旱災,水資源枯竭也是一個難逃的宿命。”
這不僅導致用水量必定過度,而且由于不同地方取水條件不同,會造成水資源分配的無效率。
上游取水的優越地位,又由于不同產業用水方式的不同,造成水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不當。例如在徑流量較小的北方河流,上游農業的過度用水,造成了河流的斷流,從而剝奪了漁業、航運業和旅游業的用水。
污染也會導致一種特殊形式的水資源稀缺。一些對水的使用方式,如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就是將水污染后再排入河流或地下,又污染了潔凈水,使其質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使用,也增加了水的稀缺。
為了盡可能避免這些人為原因的缺水,“水權”以及水權市場的形成,就非常有必要。
南方周末:在現有的制度條件下,我們如何分配使用有限的水資源?
盛洪:現在我國對水資源的管理被稱為&l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