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過期費德勒球迷的隨想碎片丨事關告別
(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1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22年我們告別了費德勒,接下來我們也會告別納達爾,告別德約科維奇。也許時間終會將一切壓扁打薄,把最耀眼的明星變成先賢祠里一個不帶感情色彩的名字。
2008年之前我當過好幾年費德勒的球迷,原因很簡單:你不可能不是他的球迷。他的打法太好看,太行云流水了,如果說今日的阿爾卡拉斯是腳踩風火輪,當年的費德勒就是凌波微步,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從外媒上學到的形容他步伐的一個詞:effortless,毫不費力的,與生俱來的。當然我也知道這多半是鬼話,許多人已經忘了,在2003年登頂溫布爾登之前,費德勒有過被嘲笑被質疑的三年,而且那時他還算個胖子。等他成了世界第一,人們就開始用天才來解釋一切,就像《運動基因》一書里說的,人們直觀地以為,費德勒這樣的頂級選手擁有更快速的反射天賦(aka,“與生俱來”),所以他們有更多時間去應對球的運動,所以,在費德勒的眼中,那個小小的網球一定顯得很大,且飛得很慢吧?實際上,最好的運動員的反應時間和路人差別不大,都是0.2秒左右,這么短的時間,對時速200公里的網球怎么說也是遠遠不夠的。這些頂級運動員比其他人真正強在,他們知道如何感知比賽,而不是靠原始的快速反應能力,他們可以從對手軀干的細微移動中來識別球將到達自己的正手還是反手,而一般選手只能等著觀察對手球拍的移動,浪費了寶貴的反應時間。這種感知能力取決于你頭腦中數據庫的大小,而“這是一個只能通過艱苦訓練才能建立的數據庫”。
現在想起來,告別費德勒應該是2007年的法網,我窩在康定一個小旅館里,一邊憂心川藏南線前路未卜,一邊無望地看著費德勒連續第三年敗給小他5歲的納達爾,默默告訴自己,再不看這種虐心的比賽了。競技體育還是要贏啊,我們總是容易忘記這一點?!摆A”讓我們看見一個運動員或者一支運動隊,“贏”讓我們喜歡上他們,并且持續喜歡著他們,我們由此發掘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奎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