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的回響:咫尺匠心傳承東方文化
? 在與鐘表的朝夕相伴中,王津深受禮文化的影響。禮既是自我的修養,也是與人共事的風范。與時間一樣,禮文化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與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
“只聽得當的一聲,又若金鐘銅磬一般?!?/span>
在《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中,劉姥姥如探險般“過關闖將”,終于見過平兒、即將拜見王熙鳳之際,被屋中“神物”震懾住了——柱子下方掛著一個匣子,底下墜著一個秤砣狀的東西,在不停地晃動。
這般“神物”正是古鐘表,當時的皇族和貴族皆以擁有之為榮。古鐘表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禮遇的代名詞,畢竟是背負著“貢品”的使命而誕生的。在故宮,現存的1500余件古鐘表,多為孤品,更顯珍貴。一代又一代的古鐘表修復師以匠心巧技助其流芳傳世,讓其穿越時間的尺度重現華彩,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表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正是其中的一員。
還原是禮待傳統
長方形的槽盆中,淡黃色的煤油散發出略刺鼻的味道。一雙干瘦、粗糙且青筋暴起的手浸泡在煤油中,一邊拿著從古鐘表內拆卸出來的零件,一邊拿著長柄木刷,刷一下、停一下、沾一下煤油再刷一下,如此反復,直到零件上的銹跡完全被清除。
用煤油去銹是傳統修復技法中的一項,寧可傷手,絕不傷害文物,這是匠人對文物的禮待之道。為此,王津從不戴手套。滿屋子的煤油味陪伴著他,足足45年之久。
45年里,王津修復了近300件古鐘表。其中,讓他記憶猶新的還數銅鍍金鳥音魔術人鐘。這座鐘由瑞士鐘表大師路易斯·羅卡特在公元1829年制造,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復雜的鐘表之一,共有一千多個零件,盤根錯節的底盤齒輪猶如迷宮,令人眼花繚亂。
1998年,王津將它從庫房提出,放在工作室的待修復區,卻遲遲不敢動手。直到2007年,荷蘭想借這座鐘展出,王津才下定決心帶徒弟亓昊楠開始漫長的修復之旅。
沒有圖紙,師徒倆只能小心翼翼地拆卸?!昂芏嗦萁z銹死了,只要輕輕一擰,螺絲帽就掉了,但螺絲桿還留在里面?!蓖踅蛘f,因此只能用手動工具一點一點地把螺絲打出來?!坝秒妱庸ぞ呖隙〞煲恍?,但容易造成破壞?!卑唁P死的螺絲打出來后,還要把螺扣里的碎渣一點一點剔出來?!坝械穆萁z一拆就得兩三天,這座鐘光是拆卸就拆了一個多月?!?/span>
拆卸、清洗、除銹、該修的修、該補的補,當這座鐘在磕磕絆絆卻有條不紊的修復中即將完成之際,王津又被一個雞蛋大小的零件難住了。有個小氣囊是用羊皮糊的,像藍色復寫紙那么薄。缺乏原材料,修復工作不得不中止。后來,王津到荷蘭交流時剛好買到一塊合適的皮子,才讓這座鐘得以組裝成功。
但還不是最終的勝利。組裝后就需要調試了?!罢{試才是最難的?!蓖踅蚋锌?,這座鐘共有7套系統,包括走時的、奏樂的、開門的、鳥叫的、變魔術的……環環相扣,差一絲一毫都不行?!澳呐乱粋€齒輪沒咬合上,都可能表演不了?!?/span>
忙活了一年,終于修復完成?!斑@應該是我修復時間最長的一件?!蓖踅蚪榻B,開關一擰,鐘頂部的小鳥踩著轉動的圓球不斷張嘴、轉身、振翅,下方的三個圓盤不斷轉動變色,底下大門一開,老人雙手一起一落地在桌子上變出小球來。2009至2010年,這座鐘如約在荷蘭展出。
工作中的王津
“修舊如舊”是古鐘表的修復原則,也是王津固守的工作準則。像銅鍍金鳥音魔術人鐘的修復一樣,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對文物的干預,“不能憑借個人經驗和喜好對文物進行補配?!?/span>
在修復銅鍍金樂箱水法雙馬馱鐘時,齒輪的細小軸尖受損,王津為其修補加固,卻在組裝調試時發現同一處地方再次被撞斷。原來是落閘時缺少一個緩沖裝置。哪怕這個設計不合理,但也不能改動,“不然就是改變文物性質了?!蓖踅蚪忉尩?,只能再次修補斷掉的輪齒。
更有甚者,曾有一次,王津與瑞士合作修理一塊鍍金懷表,上面的裱字和花紋磨損,因沒有找到確切資料,只能讓其殘缺著。直到在瑞士找到同期配對的另一件的圖片資料,才能完整地進行修復。
在王津看來,還原才是最大的尊重,尊重文物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每當修復完成,聽著叮鈴的鐘表聲、看著精妙的表演秀,歷史仿佛在這一刻走進現代,時光也變得繾綣浪漫起來。
技藝之禮,代際傳承
打開一件古鐘表,就像走進一座匠藝宮殿。每一個搭扣、咬合、旋轉,都蘊藏著古代工匠的巧思妙技,讓后輩修復師在一次又一次的無形對話中,恪守那份本質的真與地道的美。時光在每一個輕盈緩慢的修復動作中流淌時,日復一日的拆卸、清洗、組裝和調試像電影鏡頭循環播放,卻在綿延不斷中滋生著微小的變化——修復桌子邊緣的溝痕更多更深了。
45年里,王津修復了近300件古鐘表
如今工作室里仍保留著王津的師傅馬玉良的那張“傷痕累累”的桌子。那么,師父的師父又是誰呢?國務院在2014年發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古代鐘表修復技藝榜上有名。王津是第三代傳承人,馬玉良是第二代傳承人,馬玉良的師傅徐文璘是第一代傳承人。
像鐘表一樣,修復技藝沒有漏跳地傳承著。與之一同傳承的,還有在歲月的浸潤中內化于心的那份細致和熱愛,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靠著對機械原理的理解和想象而進行的小心翼翼的嘗試,在安靜得只聽見零件聲響的環境中的心無旁騖的專注。
維持這份傳承的,有前人的以身作則,亦有后人的動手能力和悟性,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還是那份耐力。它包含了對繁雜的功能系統的耐心、對精細的點滴修復的耐勞以及對枯燥的反復調試的忍耐。
王津回憶剛入行的第一年,只能在非文物上練手,把殘損的鐘表拆了修、修好裝,在拆拆裝裝中磨練心性,培養對人和物的發自內心的尊重。這份尊重具象為慢節奏手藝中的儀式感。
由于清洗零件時雙手浸泡在煤油里,每次下班前都要把手洗干凈再離開。王津會提前用臉盆把水打好讓師傅先洗手,自己再洗手、關燈、鎖門。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傳統。
另一種心照不宣的傳統就是煩躁時停下手里的活,去周邊逛一逛,等心靜了再接著干——師傅是這樣教王津的,王津也是這樣教徒弟的。
提及師傅,王津想起1982年受廣州博物館的邀請修復一批鐘表。擔心長途運輸會對鐘表造成損害,馬玉良就帶著王津前往廣州。博物館在山上,旅館安排在山下,為了節省爬山的時間,馬玉良就在山上的辦公室支小木板床,王津就在展廳的屏風后打地鋪。天寒地凍又沒有空調,馬玉良還有哮喘病,卻堅持了兩三個月,直至修復完成。返程時趕上春運,馬玉良主動放棄坐飛機,陪著王津坐火車回來?!耙磺卸际菫榱宋奈??!蓖踅蛘f道,“師傅對文物的敬重和熱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span>
王津覺得,尊重文物就是尊重自己的內心
為了更好地傳承技藝,在王津的推動下,故宮博物院陸續與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等單位成立了“古鐘表聯合修復室”。王津會到修復室對后輩進行深入培訓。此外,他還通過拍照記錄下每一步的修復,形成珍貴的工作資料,并集結成書出版。
得益于《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的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鐘表技藝感興趣,王津招徒弟可選擇的基數也大多了?!拔規н^的徒弟里有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但無論學歷多高,剛入行就是小學生?!蓖踅蛘f道,“通過師徒制一代代傳承下去?!?/span>
跨越時間尺度的禮文化
1977年,16歲的王津接了祖父的班,走進故宮,成為學徒。他的祖父自1922年起就在故宮工作,直到離世。時至今日,爺孫二人在故宮已經持續工作了100年。
一個世紀,足以讓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故宮的紅墻之內,時光仿佛舍不得走般慢了下來。在慢手藝中,傳統得以延續下來。在對古鐘表的修復中,其與生俱來的禮文化歷久彌新。
中國本是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卻直到1601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萬歷皇帝進獻第一件西洋鐘表起,才將時間坐標調整為與世界一致。由此,在故宮的紅墻內有了鐘表的滴答聲,也催生了鐘表修復技藝。鐘表儼然成了西方各國使節來華覲見時常用的國禮。
在與鐘表的朝夕相伴中,王津深受禮文化的影響。保持整潔的儀表和謙遜親和的言行,讓他流露著禮的氣質。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文化以豐富的人文精神浸潤文明的根基。國學大師錢穆曾說過:“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span>
禮既是自我的修養,也是與人共事的風范。尤其在當下,隨著社會交流的頻繁,禮文化特別是其中的商務禮儀文化,成為了商務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產生了各具特色的具象化載體,商務車就是備受關注的一種。
在王津的印象中,紅旗車是高規格接待的象征。2022年,東方豪華旗艦MPV紅旗HQ9正式上市。作為體驗嘉賓,王津尤其喜歡瀑布式的格柵,以及像古鐘表的水法造型。他認為這樣的設計頗具東方文化內涵,可稱之為“禮儀之車”。
王津認為紅旗HQ9可稱為“禮儀之車”
“禮儀”常常與“和”呼應?!按f物以和”正是紅旗HQ9東方豪華旗艦MPV秉持的產品文化。在氣質與顏值比翼齊飛之下,“和美”的形體讓其脫穎而出,令人賞心悅目。整體的大氣和細節的婉約,由內而外散發著待客之禮。兼之以安全、健康、智能的多樣化功能,令駕乘者皆有心曠神怡的美好體驗。舒適體驗的背后,是紅旗HQ9車型研制團隊的巧思和匠心,是對東方文化的堅守與創新的彰顯,在與歷史對話的同時實現了與時代的共振。
與時間一樣,禮文化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卻與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與古鐘表一樣,紅旗HQ9自誕生伊始就背負著禮的使命。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東方文化的和美氣度,這是紅旗HQ9東方豪華旗艦MPV的初心,也是獻給這個時代的尊享禮遇。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