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供銷社,“不可能走回頭路”
“這么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供銷社的壟斷地位、競爭地位被蠶食的歷史。因為原來都歸它?!?br />
“總的方向,就是創新,既要發揮市場經濟第一規律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不可能走回頭路的?!?br />
“國家越來越看重的是供銷社的功能,是黨和政府領導下一個為農服務的力量。不需要過多糾結供銷社屬于‘誰’的問題”。
發自:北京
責任編輯:顧策
北京供銷社歷史文化展覽館復原的供銷社門臉。
藍色的木門,門頭上中間有一顆紅星。左右寫著“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紅色磚墻上刷著“為人民服務”。三尺柜臺上,擺滿了舊時的煙酒百貨、布匹衣物、家用電器等。
2022年12月6日,南方周末記者來到北京朝陽區廣渠路的供銷社歷史文化展覽館。該館由北京競園國際影像產業基地將一座200平米的紅磚房改建而成。
這個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的園區,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北京市供銷社棉麻公司百子灣倉庫,曾是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唯一的棉麻原料及制成品儲存倉庫。
館內,在“買啥都用票”的展覽墻上,展出了始于1953年、止于1993年票證時代的各省糧票、日用工業品票等。但整個上午,這里沒有一個客人。與之相鄰的咖啡店工作人員透露,平時也只有一些老人會來參觀,很是清靜。
3公里之外,剛開業幾個月的中國供銷合作社生鮮超市便民服務中心倒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約600平米的超市里,陳列有生鮮區、蔬菜區等。
“我們是供銷社旗下的超市,走的是‘超市的模式、菜市場的價格’?!北忝穹罩行囊晃徽跉Ⅳ~的工作人員反問:“你沒聽說供銷社要回來了嗎?”
兩個月前,湖北日報報道,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這則新聞讓“供銷社恢復重建、卷土重來”成為坊間的熱門話題。資金狂掃“供銷社概念股”,甚至在20個交易日內,讓即將退市的概念股ST大集(000564.SZ)“起死回生”。
作為計劃經濟產物的供銷社,在今天為何卷土重來?
北京供銷社歷史文化展覽館復原的供銷社內部陳設。
“被市場經濟蠶食的歷史”
在供銷社歷史文化展覽館的墻上,有這么一句話詮釋了幾代人記憶中的供銷社:“供——購物只能去供銷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銷——想賣自家的農副土特產品和自家的手工藝品、廢舊物品,只能去供銷社,供銷社收購合法,別家經營違規”。
1950年,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成立,統一領導和管理全國的供銷、消費、信用、生產、漁業和手工業合作社。
四年后,中華全國合作社聯合總社更名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建立了全國統一的供銷合作社系統。從這時開始,供銷社就已經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楊團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過去的供銷社,是計劃體制下國家統購統銷的承擔者,農村的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流通,農產品上行,消費品下行,全部由供銷社一家壟斷?!?/p>
南方周末記者找到一位曾在1970年代當過基層供銷社門市員的人士,時隔幾十年,她還記得當時供銷社什么都賣,人頭攢動,“那個年代,雪花膏‘挖’一點下來裝一小瓶,幾天就能賣很多很多”。
在那個年代,這個工作曾是無數人最向往的職業,曾有一句順口溜來形容——“方向盤、聽診器、營業員,拿什么都不換!”
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供銷社的壟斷地位被終結。1993年,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 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就此謝幕。當年年底,《人民日報》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