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法理”出牌的高院院長
“一定要像西方法官那樣戴著頭套、穿著法袍、在高堂上一槌才是好的么?”張立勇建議法官改穿制服,“你要穿法袍就和群眾保持距離了?!?/blockquote>責任編輯:趙蕾 實習生 盧麗濤
■“你要穿法袍就和群眾保持距離了。”
■“可能按照法條,張三贏、李四輸沒錯,但是你下判了以后,結果雙方都起來上訪,都起來鬧,那么你說這個案子辦對了嗎?”
■“我們有的法官很羨慕西方法官只需要坐堂、聽訴、靜思的狀態,對自己還要把大量時間用于田間地頭和接待上訪感到不理解。而我認為這恰恰是一名中國法官的尊榮。”赴最高法院上訪數由全國前三退居第八,在網上公開判決書,推行馬錫五審判模式——近日來,河南高院引來法律界和媒體注目,有認同,也有質疑。法院內部,有法官稱之為“張院長新政”。
2008年1月,張立勇走馬上任。這個半輩子從事黨政工作、當過市長和市委書記的共產黨人,從未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法官。按照中國的慣例,高級法院院長自動成為二級大法官。
“我沒有條條框框。”張立勇自己這樣說道。但他不認為自己是外行人,據其介紹,他在中紀委工作期間通過了“全國律師函授中心”的考試,“還是比較難的,不亞于司法考試。”他還擁有法律碩士學位。
也有他的下屬稱,他們的院長學哲學出身是一種優勢。以人類最基礎的學科為背景,他似乎可以更自由地掌控一切。
歷史似有意賦予張立勇特別的使命。2008年,恰逢中國司法改革開始轉向。在他看來,這一年,全國上下,法院最主要的工作,實際上是“從根本上解決理念的問題”,也就是,拋棄西方崇拜,重倡社會主義法制理念。
上任不久,張立勇就發表了自己的“十二條解放思想”——眾多“解放思想”的官員政要中,一個法院院長的出現顯得有點突出。不管你對他的改革如何評價,他的確是一位有政治抱負的官員。
“所謂人民法院就是要走人民路線,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這是張立勇的核心理念。甫一上任,他就開始大張旗鼓,頻頻出牌。
延安“尋根”
2008年5月中旬,所有的中級法院院長和高院中層以上干部,在他的帶領下,去了中共的革命圣地延安,參觀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舊址,還溫習了七十多年前的《法官誓詞》。
這趟老區之行被張立勇稱為“尋根之旅”。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那里,他“找到了我們黨法律審判工作的根”。
回來后,他重彰七十多年前的“馬錫五審判模式”并迅速在全省推廣。馬錫五是中共延安時期的高等法院院長,以其命名的審判模式,一般采取巡回審理、田間開庭等便利訴訟程序,法官以調解為主,司法干部與群眾共同斷案。
這種簡捷易行的審判模式曾一度風行。但后來有研究者認為,在此模式下,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群眾都和法院一樣有效地解決糾紛,不需要任何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