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陽”了,為什么要曬朋友圈?
李方在朋友圈宣告“正式陽了”,只是為了“跟朋友互動一下”。身邊同齡人大多已經陽過了,“討論一下,有參與感”。
雷磊曬陽以后,一個朋友告訴他,自己曾在2020年的武漢感染新冠?!芭笥巡庞X得,你可能是懂我的,不會跟以前的人一樣看我?!?br />
“權威發布的理論可信,但離自己比較遙遠?!鄙磉吶朔窒砀腥窘洑v則有踏實感,“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是經驗意義上的權威”。
“易感人群的受威脅程度不一樣?!贝迲c龍提醒,當年輕人在朋友圈“調侃新冠”時,也要注意易感人群可能會更害怕。
(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22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譚暢
2022年12月9日,“新十條”發布后,北京市民排隊買藥。
新冠抗原試劑測出陽性的瞬間,北京的大四學生田青腦海中冒出的念頭是“果然是你”。
在測出來之前,他已經發燒兩天了。頭一晚上高燒,吃完退燒藥睡覺,凌晨被渴醒,狂喝水,喝水的時候總覺得水甜甜的,聯想到有人說感染之后味覺會失靈,他意識到自己可能被感染?!耙粶y,陽了?!?/p>
緊接著,就是“終于得了”的感嘆。田青正在準備考研,他覺得這時候感染,會避免在考研那兩天突感不適。
確診之后,他第一時間告訴了父母。母親不讓田青將這件事說出去,“在她看來,這是一件不可以外揚的事,她有病恥感。害怕我發出去之后,村里‘好事之徒’看見了,會不讓我過年回老家?!?/p>
但田青還是坦然說了,2022年12月9日一早,他將“兩條杠”的照片曬在朋友圈,語氣輕松。只是在發布前,專門勾選了父母不可見。
田青的行動并非孤例,近期,人們在社交平臺“曬陽”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有人調侃:“問一位門診醫生陽了的都是什么癥狀,他說99%都是先發朋友圈?!?/p>
資深執業心理咨詢師崔慶龍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具體到每個人,可能心理上尋求回應的期待是不一樣的,但“曬陽”的主要動機有兩種——社交及分享。
“首先是可能會得到大多數人的關心詢問,這是非常正當的理由。將一個東西分享到一個社交平臺時,它一定包含著某種社交的意圖,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社交性回應?!贝迲c龍解釋,此外,人們在社交平臺的分享其實有一種“驕傲”的展示在里面:“曾經可怕的疾病,我現在可以這么平常心地去對待它?!?/p>
“被感染的人越來越多了,它不再是一個小概率的事件?!贝迲c龍說,這是社交平臺“曬陽”成為趨勢的客觀基礎。感染奧密克戎的人越來越多,“那種病恥感的現實基礎就被瓦解了?!?/p>
“剛開始不好意思明說”
河北的高二學生陳婷以“測評新冠”為名,在社交平臺連續記錄自己的感染經歷。
最開始只是莫名地嗓子不舒服,有點暈乎乎的,她擔心浪費抗原,沒有先做檢測。在家里,更早確診的是母親,她工作回家身體不舒服,在第三天12月10日測出陽性。次日,陳婷也感覺不適,晚上開始發燒。
確診后,陳婷告知了家人朋友們。她明顯感知到不同年齡層的人對這件事的認知差異,身邊還是有很多人對新冠“執有偏見”,“一些年齡大的親戚和朋友認為得了就是絕癥,每天都活在不安中”。而她自己,因為經常刷短視頻,加上身邊朋友們的分享,在確診后顯得很淡定。
她決定把這件事曬出來:“我希望通過這種記錄的方式,可以讓一部分人不再盲目地恐懼,用一種正向的心態去對待它?!?/p>
有著類似想法的,還有北京的大三學生艾因。他平時發朋友圈,有時會屏蔽老師,但這一次“曬陽”,誰也沒有屏蔽。
除了分享經歷外,他還在朋友圈發布了“買不到抗原自測”的求助信息?!皼]想到發完之后,輔導員老師還特別好心的給我寄了藥、給我寄了抗原試劑,讓我覺得還很感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佳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