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爾15小時:全球生物多樣性“新框架”誕生記
先在資金問題上突破,鋪就為會談兜底的地板,再上調保護目標力度,使地板成為撬板——這一談判策略事后證明是解鎖COP15成果的關鍵。
在官方閉幕時間前完成會議重點議題談判,在環境外交史上實屬罕見。
作為主席國的中國,沒有強加中國元素,而是扮演誠懇搭橋人的角色,用嫻熟的程序設計包容和調和了各方的分歧。
發自:蒙特利爾
責任編輯:曹海東
當地時間2022年12月16日,加拿大魁北克省,一臺掃雪機正在清理蒙特利爾會議宮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標志周圍的積雪。
大衛·庫珀(David Cooper)的眼鏡片上落滿灰塵,但他已經顧不得這些。時針指向2022年12月18日下午1點,這位年過六旬的植物學家穿過昏暗的廊道,匆匆步入代表團長會議,瘦削的背影迅速淹沒在各國談判代表的人流之中。
加拿大蒙特利爾幾十公分的大雪已被清理,路面剩下一層薄冰,而這正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會場的寫照。
掌控全局的COP15主席國——中國經過兩周的傾聽后,已將雪片般的訴求理清。擺在下午1點召開的代表團長會議各位團長面前的,是一份“干凈”的一攬子案文。
包含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框架和資金動員等決議,這份在眾多口味中調和的套餐,此刻正被各國的律師、外交官、大使,以及環保人士和科學家品評。主席國的工作人員和公約秘書處二號人物庫珀在過去半個月鮮有機會離開會場,此刻他們坐在主席臺上,卻如同行走在雪后的蒙特利爾大街上,每一步都異常小心。
攤牌時刻來臨,令人頭疼的客人不少。
非洲集團部分國家發難,認為資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 校對:胡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