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生年度“愛讀書單”出爐,彰顯10后的閱讀品味
你或許想象不到,在《三體》IP屢屢被動漫化的當下,會有中學生不屑于只看動畫,而是把《三體》原著反反復復讀了19遍。
你或許更想象不到,10后雖然愛《三體》,卻能保持冷靜克制不盲目,會直言“三體并不以文筆或辭藻見長,但想象力確實極其豐富,讓我佩服”。
在信息爆炸時代,流行文化興起,商業越來越多介入內容領域,這些趨勢和變化,都令人們對下一代人的閱讀情況感到擔憂。然而如果你深入探尋10后真實的閱讀世界會發現,他們表達的見解令人驚訝。只是過去,這些真實的想法鮮少被人聽到。
2022年,由韜奮基金會、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發起,希望學承辦的“學習杯·中小學生薦書大會”正式啟動,著名作家王蒙、馮驥才領銜薦書,并邀請《哈利·波特》中國引進之父聶震寧,以及兒童文學作家、出版人等17位作家學者深度參與,呼吁全社會重視青少年自主閱讀偏好和品位,讓語文教育回歸“教學相長、雙向溝通”的平等模式。
年末,一份完全由3萬余名中國青少年自主閱讀數據衍生出的“中小學生年度閱讀報告”(后文簡稱《報告》)出爐,展現了中國青少年真實的閱讀心聲。
中小學生“愛讀書單”發榜:中國經典占八成
為期8周的薦書大會,每周設置1個薦書主題。孩子們推薦最密集的,是現當代文學(占比21.24%),其次是中外經典文學(占比20.81%),隨后依次是推理?奇幻、兒童文學、詩歌散文、歷史?傳記、科普百科、傳統文化等主題。而最終上榜“愛讀書單”的圖書中,中國經典占八成,外國經典僅兩成。
中小學生“愛讀書單”TOP10排行榜
“以往,針對孩子課外閱讀書目的選取,很多家長都有一個擔憂,那就是如果把閱讀自主權交給孩子,孩子們會不會更傾向于選擇‘漫畫’或‘網文’?但情況并非如此?!毕M麑W薦書活動發起人孫婷說,孩子們自己評選出的“愛讀書單”,足以打消家長們的擔憂。
“事實證明,我們完全可以相信00后和10后的閱讀品位:在詩歌散文領域,孩子們的選擇是泰戈爾和魯迅;在中外經典文學領域,孩子們選擇了感動無數80后、90后的哈利·波特;在歷史傳記領域,孩子們的選擇是《史記》和《山海經》?!奔幢闶莾刹扛咄扑]的漫畫作品《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和《半小時漫畫中國史》,也都是沉淀已久的口碑之作。
對于這份“百花齊放”又“與時俱進”的書單,原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程翔并不意外?!皶鴨卫锛扔薪浀渥髌?,也有《哈利·波特》這類讀起來比較輕松的書,這是這個年齡段學生閱讀必然呈現的特點。他們要是都選了一樣的書,我才覺得奇怪呢?!?/p>
程翔老師認為,本次薦書大會呈現的青少年多元化的閱讀傾向,與他在教學實踐中的印象基本一致?!拔乙环矫鎻娬{閱讀名著,但名著讀起來確實是比較辛苦的,所以我另一方面也贊同青少年選自己喜歡的書閱讀。閱讀是一道大餐,不可能只有一兩道菜?!?/p>
不少參與薦書大會的中小學生,都表現出了多元的閱讀興趣。
來自北京的小學五年級學生張賀馨同學推薦的是德國經典漫畫《父與子》,但她同時也對歷史和偵探類型的書籍很感興趣,甚至自己動手寫過;來自南京的六年級學生何奕宸同學,推薦的是高爾基的經典小說《童年》,但同時他對馮驥才的《俗世奇人》愛不釋手;來自北京的小學五年級學生徐湘懿同學,既推薦了《三體》,也推薦了《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同樣來自北京的初一學生韓子萱是個歷史愛好者,推薦的是嚴肅的大部頭作品《資治通鑒》,但并不妨礙她“也會讀一些言情小說”。
獨“閱”樂到眾“閱”樂:10后讀后分享欲比00后高兩倍
比起閉門讀書,當代青少年更愛與人分享交流閱讀心得。而且越年輕的群體,在閱讀社交這一維度上,
表現得越活躍。
在本次薦書活動中,10后的薦書數量是00后的3倍有余,表現出了更活躍的分享意愿。這意味著,在信息時代,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意愿、自主學習能力,似乎一代比一代更強。
本次接受訪談的中小學生大多表示,自己除了參與班級、學校內的讀書交流活動外,也會利用互聯網平臺,發表自己的讀書心得,并獲取他人的閱讀經驗。有時刷到一本感興趣的書,他們就會記下書名,去圖書館找來看,或者讓家長購買,還有些就干脆直接在網上進行閱讀。
對于00后和10后這樣的“互聯網原住民”而言,“分享”與“交流”已經成為閱讀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閱讀不僅是自己看書的過程,分享知識、互相討論、總結感受也是很重要的內容。
孫婷說,在教育領域的長久深耕也讓他們發現,這一屆中小學生其實非常喜歡與同齡人互相交流閱讀感悟,并與同齡人互相推薦喜歡看的書籍。本次薦書大會的開展,也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這樣一個與同齡人交流的平臺,滿足他們“想看看其他同學都在讀什么書”的需求和愿望。他們相信,薦書大會這類活動所營造出的良好閱讀氛圍,將對孩子的閱讀積極性起到可喜的促進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從薦書大會孩子們寫的書籍推薦理由中可以看出,這屆中小學生喜歡邊讀邊思考,他們給每本書都打了標簽。熱門標簽包括“思想濃度超標”“美文天花板”“這本書改變了我”等,大多言簡意賅,帶有互聯網時代的語言特征。
對于書籍,他們不僅“愛評”,而且“會評”。他們寫的簡短書評,往往條分縷析,切中要害,甚至得到書籍作者本人點贊。
一位學生推薦了沈石溪先生的《狼王夢》,他寫道:“有人說這是動物版的《活著》,或許情節同樣令人唏噓,但《狼王夢》更側重表現家長的執念,我慶幸自己沒有控制欲那么強的家長,也推薦那些特別望子成龍的家長去讀讀這本書,多去把控家庭教育的邊界?!?/p>
對于這樣一條筆記,沈石溪先生在薦書大會的直播活動中給予了高度評價:“這位孩子的思考能力非常強,感悟非常到位,把《狼王夢》里我所要表達的幾層意思,都講得非常清楚?!?/p>
此外,傳統的“閱讀社交”,在00后與10后讀者中,仍然在發揮作用。
希望學小學員徐湘懿同學說,他們班上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同學會經常交流讀書心得,或者互相換書看。班里有圖書角,不少同學做完作業,就會去看看課外書。學校也有專門的讀書社團,由學生自由交流,或者由老師帶領著去品味文學作品。
在程翔老師的閱讀教學中,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耙咔橐郧?,我們經常會開閱讀交流會、寫讀書報告。你看你開學的時候,學生在暑假里、在寒假里寫的讀書報告都是厚厚的一沓,我們會用小夾子一個個夾起來,掛在繩子上展覽出來?!?/p>
被閱讀消弭的信息差:新一線城市孩子閱讀視野追平一線城市
00后和10后對書目的選擇,除了面對面的交流,也經常來自互聯網?!坝袝r候上網看到一些書評和簡介,或者有人聊起某本書,也會引起我的興趣,去找那本書來讀?!睆堎R馨說,雖然這個年紀的孩子閱讀仍以紙質書籍為主,但互聯網已經開始影響他們的選擇。
扁平的互聯網,也讓不同地區的孩子,擁有了相對平等的視野與閱歷。
著名作家劉亮程曾經講過自己童年的閱讀故事——他家在最偏遠的村莊,沙漠邊上,離縣城五六十公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邂逅了一本掐頭去尾的《三國演義》,破得“只剩下中間的書瓤子,前后都沒有了”,他卻如獲至寶——那是他讀的第一部大書。而在大城市里,想要找到一整套的“四大名著”,并不是難事。
而本次薦書大會顯示,這種城鄉與地域之間的“信息不平等”,似乎已被大大縮小——所有薦書的孩子中,來自“一線”與“新一線”城市的數量仍然是最多的,分別占據約27%,來自二線城市的薦書,則占據約20%,三線及以下城市則有約26%。
從閱讀的書目和推薦內容上看,二三線城市孩子的閱讀視野超前又廣泛,閱讀水平也毫不遜色于一線城市。隨著時代發展與技術進步,現代人的閱讀可及性大大提高,不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三線城市,經典作品更廣泛流入到各個地區。
腳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書籍可以。在“學習杯·中小學生薦書大會”中,中小學生自主評選出的“愛讀書單”,也將逐步落地全國各地百余城市的書店之中,供家長和孩子們選讀,進一步消弭閱讀中可能存在的地域信息差。
目目前已有部分書店設置了青少年“愛讀書單”閱覽專區
而互聯網的普及,也讓這其中的交流變得更加容易。
孫婷介紹,在本次薦書大會之外,希望學還曾開展過名家公益直播講名著,線上征集孩子讀書筆記、思維導圖等活動,來推廣和幫助青少年進行深度閱讀,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也很高漲。而不論在直播還是在讀書筆記征集等活動中,孩子們都會在評論區積極推薦自己愛讀的書籍,并與同齡人交流讀書感悟,和對書中人物的看法,這也啟發了希望學開展本次薦書大會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更便捷的同齡人閱讀交流平臺。
持續一生的進步動能,閱讀讓學習更廣義
閱讀正在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并為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營養與動力。
五年級孩子徐湘懿覺得,讀書似乎正在讓自己的語言組織更有條理,寫作時也能夠去模仿和嘗試更“有意思”的語言風格。
六年級的何奕宸則養成了分類閱讀的習慣,覺得重要的書籍,他會選擇邊讀邊批注,并做摘抄和記錄,如《童年》這樣人物眾多的大部頭作品,他甚至會選擇畫出人物關系圖,來幫助自己理解作品。
何奕宸閱讀《童年》時畫下的人物關系圖
薦書活動發起人孫婷認為,課外閱讀與學科教育相輔相成?!氨热绫敬巍異圩x書單’中,有幾部人氣很高的歷史書如《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如果歷史是一群喵》,我們通過孩子自己撰寫的薦書理由可以發現,很多孩子是因為讀了這種寓教于樂的歷史書,才愛上學歷史,然后進一步激發了對歷史的興趣,甚至不滿足于課堂上所學的東西,課后又去找來《史記》《資治通鑒》這類大部頭史書來看的。因為看了《三體》,而愛上科學、物理學的孩子也不在少數。優質的課外書對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自驅力,有著莫大的助益?!?/p>
值得一提的是,閱讀的興趣與習慣,也來自家庭和學校。
張賀馨推薦《父與子》,是因為這本書讀起來輕松詼諧,而父子之間的情感,有時又叫人感動。張賀馨說,小時候,喜歡閱讀的父母就會經常帶她去圖書館,給她講故事,也會陪她一起看書,現在她有了弟弟,也會時不時給弟弟讀書講故事。
在著名作家張之路先生眼中,鼓勵孩子在閱讀之后“講故事”,無疑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重要途徑。而閱讀習慣一旦形成,很多人生問題的答案,也能從書中找尋。
在這些青少年身上,閱讀更像是潛移默化的修行。程翔老師覺得,讀有字的書,是人生成長的重要方式。他說,每個人終究要去讀“社會”這部大書,但在青少年階段,在校園里,閱讀有字之書顯然是最迫切也最高效的成長之路。
孫婷認為,閱讀習慣的養成,正是一個人成為“終生學習者”的開端。比起課堂,閱讀是“廣義的學習”,不著眼于一時之得的短期獲利,也不依賴于外部強制,閱讀的動力,由內而生,因此閱讀是孩子通往“終生學習者”的必由之路。
“人生百年,在校時長往往只有十幾二十年,一個保持終生學習習慣的人,與一個出了校門就不再系統化更新知識的人,將會產生天壤之別?!彼f,這才是學習能帶給人們最寶貴的東西——持續一生的進步動能。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