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列車”的隱喻:中國人為何不買人造肉的賬?

經典電影《雪國列車》里,整個世界就是一列封閉運轉的列車,在技術沒有革命性突破的前提下,資源總量是恒定的甚至塌縮的,只有每節車廂按照車頭制定的秩序消耗定量的資源,整列列車才能穩定地運行下去,為了車頭的人可以吃牛排,車尾的人就必須吃蟑螂的尸體制造的蛋白質塊,而這種不平等勢必引發反抗和革命,造成車頭秩序的顛覆,那么為了消除反抗和革命的隱患,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給車尾的人灌輸一種觀念,一種認為自己吃蟑螂蛋白質塊天經地義且對身體有益的觀念。

責任編輯:陳斌

有明星在吃播時推廣“植物人造肉”的一段視頻,掀起軒然大波,也使在世界上飽受爭議的“植物人造肉”再次身處輿論漩渦的中心。不過,和以往不同的是,“植物人造肉”并未在中國網民中引起多少爭議,廣大網民的發問并不是“中國人和人造肉有什么仇什么怨”,而是“中國人吃點肉到底礙著誰了”。

亞馬遜雨林的煙

中國網民的憤怒當然并非空穴來風,早在本次吃播風波之前很久,英文媒體上諸如《地球需要中國人克制對肉的需求》《中國對肉的喜愛威脅到了綠色環保運動》這類進行“生態問題意識形態化批判”的文章就深深地激怒了剛剛通過經濟發展改善了自身飲食結構營養程度,但仍未充分獲得“肉蛋奶自由”的中國人。

其中激起公憤最大的,無疑是《紐約時報》在2020年一月發表的文章《中國人會買人造肉嗎?》(Will China buy fake meat?)那句帶有挑釁意味的“廣告語”:

“每當中國人吃下一片肉,亞馬遜雨林就騰起一縷煙”

(“Every time someone in China eats a piece of meat, a little puff of smoke goes up in the Amazon”)

“多收了三五斗”的中國人當然無法理解“吃點肉礙著誰了”,因為他們能吃上肉的時間并不長,關于饑餓、匱乏和普遍性營養不良的回憶依然如烙印一般,深深地留在至少兩代中國人的腦海里,其次,他們吃的肉也實在不多,2019年全國肉牛出欄量4534萬頭,牛肉產量667萬噸,人均消費量2.2公斤,不足美國人均消費水平(57.3磅)的十分之一。即使加上中國人偏愛的豬肉和禽肉,中國人的人均肉類消費量也僅有美國的一半,遠遠低于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中國人確實很難理解部分西方環保主義者對中國人吃肉的焦慮。

在希望改善營養條件的中國人和西方環保主義者尖銳對立背后,是西方環保主義者認為的所謂“畜牧業日益嚴重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居民對肉類等動物蛋白質需求的增加不僅導致畜牧業生產過程牲畜腸道和糞便排放更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