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亂入城,大亂避鄉,浩劫入野”:中國古代的戰亂避禍觀
中國古代的戰爭避禍觀念就是在局部動亂時,從無秩序的地方到有秩序的地方去;全面動亂時,從人多的地方到人少的地方去;類似于世界末日的大浩劫時,從有人的地方到無人的地方去。
責任編輯:陳斌
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武裝沖突已經持續近一年,曠日持久的戰爭席卷了成千上萬身處漩渦中心民眾的命運,而網絡大直播時代的“目擊戰爭”使我們更加直觀地目睹了每一個個體在戰爭中的顛沛流離,也喚醒了其他國家承平日久的民眾記憶深處的恐懼:在戰爭威脅之下,個人如何才能保全?
中國古代歷史上戰亂極多,根據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戰爭年表》統計,僅從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1911年(清朝滅亡)的950年間,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戰爭就達1761次之多,其中完全沒有發生任何戰爭的年份只有區區幾十年而已,可以說,戰亂對古代的黎民百姓來說是一種常態,而和平不過是兩次戰爭之間短暫的間隙,頻繁的戰亂造成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慘劇讓古人發出了“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哀嘆,也讓古人積累了豐富的戰亂避禍經驗,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莫過于“小亂入城,大亂避鄉”了。
小亂入城
“小亂入城,大亂避鄉”語出清代李漁的《十二樓?聞過樓》,句前有“古語云”三字,可見其年代要較成書年代更早,很可能在明末清初之際,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