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健委停更“每日疫情信息”后,公眾需要哪些“日更”有效信息?丨快評
從各國經驗來看,比如“病床使用率”“呼吸機使用率”“重癥人數”“死亡人數”這樣的數據,恐怕才有更大的參考價值與指導意義,它們可以配合、補充、完善“每日感染人數”的信息。
事實上,這些數據與防疫是相互配合的:公布“當地病床使用率”,有利于及時調整封控力度,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以“拉平曲線”或是分級診療的方式避免“醫療擠兌”;公布“重癥人數”與“死亡人數”則有助于觀察毒株變異情況、驗證疫苗抗體有效性、總結重癥與死亡人群的年齡段分布情況,推斷“感染高峰”是否已過,研擬人群是否已經形成免疫屏障。
責任編輯:陳斌
12月25日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消息,表示從即日起不再發布每日疫情信息,“將由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相關疫情信息,供參考和研究使用”。也就是說,衛健委從2020年1月21日到2022年12月25日、前后共1068天連續發布的疫情信息,如今終于要“停更”了。
消息一出引發公眾熱議。
其實,衛健委停止發布每日疫情信息也有不得不然的技術性因素?!靶率畻l”發布后,行程碼、健康碼與核酸檢測的逐漸“退場”,本就加大了收集與統計數據的難度。目前,絕大部分公眾顯然是靠著抗原自測、相互交流等手段來推斷自己是否陽性、了解當地疫情狀況,他們對衛健委的數據既已失去需求,也已頗少期待。
衛健委之前一直堅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