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崔慶龍:我相信人們可以逐漸重建生活秩序丨我信
你會發現疫情后,大家狀態的變化不會來得這么快,我們的心理節奏在匹配現實環境變化時存在著滯后性,尤其是安全感的恢復。
我們要敢于像從前那樣去維護、重新創建自己的人際關系,甚至要更主動。在行動上和意識上要向著以前的自己回歸,在一個人都有保留和保守的環境下,我覺得那些主動出牌的人會有更多機會。
當我們有一點點余力,感覺能為自己做些什么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去啟動一些東西,在疫情之前,你想要做什么沒有做,現在可以去做。
責任編輯:吳筱羽
崔慶龍
從2021年5月開始,心理咨詢師崔慶龍開始在微博上持續分享自己的心理筆記,記錄他生活和工作時的思考。原本他只打算把這作為自己的備忘錄,結果,一年多里,他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逐漸成了微博上最熱門的心理學博主之一。
心理學正在越來越被需要。遇到大惑不解的問題,人們總希望從這里得到答案。
崔慶龍解釋其中的邏輯,疫情前,很多人都有著自己良好運作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安頓自己情緒的方式,比如穩定的工作保障、可以自由活動的空間、充沛的線下娛樂等。人們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約朋友聚會,外出旅行,做各種有現實條件去做的事情。而這三年,大家能得到這種支持的程度和概率越來越少。在隔離的狀態下,又衍生出對彼此的不信任、對親密關系的拒絕。這一切讓人變得更加孤立。這個時候要憑借自身的能力調節情緒愈發困難。
疫情三年,在崔慶龍的觀察中,人們的心理狀態發生了什么變化?隨著防疫政策的變化,我們還可以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嗎?我們又該如何調節自己?以下是南方周末記者和崔慶龍的對話。
“日常經驗的缺失”
南方周末:疫情這三年,你觀察到大家的情緒是怎么樣的?
崔慶龍:首先是恐懼,最直接的是新冠作為現實層面的威脅。大家害怕感染,也害怕因為感染后的后續影響,比如失業,不再能延續自己維持生計的方式。
然后是憂慮,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比如餐飲店店主,今天可以做生意,過陣子又得關門。不確定性一直存在,所以人會憂慮。
再就是迷茫。面對不確定的環境,自己能做什么,大多數人是無解的,這是很客觀的現實困難。你的籌劃安排,都會被疫情打亂。
南方周末:很多人都會把疫情描述成“被偷走的三年”,你認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說法?
崔慶龍:我覺得這和日常經驗的缺失有關。心理學特別強調個人經驗的連續性,就好比一個學生,星期一在上學,星期二在上學,星期三也在上學。雖然每天上的課不同,吃的東西不同,但會有個主基調在延續,它是一種由外部秩序所創建的心理秩序。
但在疫情中,這個軌跡被中斷了。人在心理上也會失去原本在某個軌道上的內在秩序感。有人以前每年要去旅行、在校大學生會有很多團體活動,疫情之下,這些都受到了影響,這是一種體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校對:星歌